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
|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
|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
|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
《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
|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
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际经济组织是()
| 年份 |
援助战略 |
主题展开 |
| 2002年 |
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
|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据《新中国五十年资料汇编》记录:1968年和1971年我国两次从国际市场增持的400万盎司黄金可兑换1.6亿美元,而1974年增持的380万盎司黄金可兑换3.8亿美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
| B.“文革”时期人民币贬值 |
| C.中美关系的改善 |
| D.美国霸权政策的调整 |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 |
| B.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
|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