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
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 |
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抱持文化优越感 |
D.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这一矛盾现象①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的绝对过剩②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的一面③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人为造成的④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起的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④ | D.③④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贩卖黑奴 |
C.传播基督教思想 | D.输出机器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