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值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F2中3种基因型个体比值接近1∶2∶1 |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染色单体互换 ⑤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 |
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⑥⑦过程会在同一细胞中发生 |
B.基因1和基因2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细胞中 |
C.③④反映了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D.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原因是⑥⑦过程不能完成 |
下列关于遗传学有关概念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
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
C.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aY、Y |
D.一个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不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进行复制,若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占1/8,则含31P的DNA分子占7/8 |
某双链线性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对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 |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D.该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的连接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
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 |
B.在减数分裂时,A与a分离 |
C.两者的碱基序列不同 |
D.A对a起显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