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系统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 |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属于次级代谢产物 |
B.酶活性的调节是通过代谢产物致使酶的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来实现的 |
C.处于对数期的细菌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而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的时期是稳定期 |
D.组成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而诱导酶的合成还要受环境的制约 |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每个效应B细胞都能产生多种抗体 |
B.B淋巴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 |
C.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
D.抗体的分泌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 |
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右表。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称“例外”)。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对上述例外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亲本雄果蝇产生了XRXR的精子 |
B.亲本雌果蝇产生了XrXr的卵细胞 |
C.子代中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
D.子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雄果蝇 |
下列对实验或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花生子叶被染色的脂肪粒 |
B.将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需要用限制酶把磷酸二酯键恢复 |
C.用标志重捕法测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的脱落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
D.可以使用含35S的NH4SO4培养基培养并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
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
C.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仅作为捕食者而存在 |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