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2分别为动物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3为某生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省实验中学)
(1)若图1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有 (填标号),蓝藻与图1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差别是 。
(2)图1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___ ,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用通式______表示,该抗体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生物膜为 (填标号)。
(3)若图1细胞发生癌变,则该细胞易扩散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4)图3所列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有 ______________ (填字母),具有染色单体的有 ______ (填字母),D细胞的名称为 ___ 。
下面两个图是某研究小组探究H2O2分解的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图2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
(3)图2曲线AB段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2实验过程中增加H2O2酶的含量,请在图2中,利用虚线绘出可能的曲线变化情况。
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
(1)脂肪的鉴定中,洗去浮色时常用50%的酒精溶液,是因为。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用琼脂块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物质运输的效率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衡量。
(5)生物组织细胞中某些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观察,需要选取适当的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下列材料、仪器(试剂)与成分鉴定和结构观察匹配不正确的有(多选)
A.西瓜汁~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
B.嫩绿的菠菜叶~层析液~提取光合色素 |
C.口腔上皮细胞~健那绿染液~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D.新鲜菠菜叶~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
下图是某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序号和名称全对才给分):
(1)判断此图为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是图中有[] (它能支持和保护细胞)等结构。
(2)如果该图为大葱根细胞,则应该没有[];如果该图西瓜的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3)图中结构[ ],其中的细胞液含有多种物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渗透(填“失水”或“吸水”)。
(4)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 ,它与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除有[4]、[11]外,还有[]。
(6)合成淀粉酶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___。
(7)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该生理功能消耗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8)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
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
激素的相对浓度 |
|||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
脱落酸 |
|
茎尖 |
+++ |
+++ |
+++ |
— |
幼叶 |
+++ |
+++ |
— |
— |
伸长茎 |
++ |
++ |
— |
— |
侧芽 |
+ |
+ |
— |
— |
成熟叶 |
+ |
+ |
— |
+++ |
根 |
+ |
+ |
— |
— |
根尖 |
++ |
— |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物质也属于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其作用是。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实现的。
(5)以上可以看出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
的。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