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美国教育机构仅为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的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这个书目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等。这是美国高中在校生的必读书目,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材料二: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仅初中三年就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以安徽省芜湖市的中考为例,多年来一直把名著题作为必考的题型。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常常看到现在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观看“中国古典名著改篇的影视作品”上,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看出中美两国教育机构的共同做法是什么?
答:
针对材料二中所存在的现实情况,请你联系自己阅读文学经典的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举例说明阅读文学经典对你成长的意义。
答:
②你认为浅俗化的经典阅读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不良后果。(请写出两点)
答:
阅读下文,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象力,谈谈你体会到的寓意。
猎狗有幸同时被两个城市邀请参加午宴。天一亮,猎狗兴高采烈地跑到一个邀请它的城市,看到屠夫正在宰牛。它没有等,急急忙忙跑向第二个城市。到了那里,看见厨师正在淘米,这时正是清晨八点钟。它又飞快地跑回到第一个城市,只见炉子上正在煮饭,还没有煮熟。它片刻未停,再奔往第二个城市,但见人们正在盛饭,它又第三次赶到第一个城市,看到奴仆在擦盘子,它一分钟也没等就又匆匆离去。这时已是正午十二点。由于它不停息地往返三次,饥渴劳累,嘴里不断滴着口水。它第四次来到第一个宴请它的地方,客人正宴罢散去;再到第二个宴请它的地方,人们也已醉酒饭饱,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两处丰盛的宴席,猎狗都没有吃上,最后只好舔点儿残羹剩饭充饥了事。
本文的寓意是
阅读下面《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先生的心灵独白,回答问题。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季先生关注的是一棵“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古藤,并为之而背上了“十字架”。联系选文中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事例,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近日,学校组织一次“走近新词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意思。(任选两个)
菜鸟粉丝草根山寨
活动二: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1: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而孙女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这些词语对爷爷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
材料2: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
材料3: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
从下列消息中,提取出能表现其重要信息的四个关键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2010年4月30日20点,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举行。开幕式上,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焰火晚会美妙绝伦,灿烂的烟花与绚丽的水景在黄浦江上交相辉映。法国总统萨科奇、荷兰首相鲍肯内德等20位外国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本届世博会开幕式堪称盛况空前。
关键词语:
用心读一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写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有人认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总之,知识是形成创新的素材。
材料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伟大人物,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非凡的灵感,他们非凡的灵感产生的途径是:关注极普通的、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们反复地思考、不断地充实。
材料三:伽利略有一次在教堂里祈祷时,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一盏油灯的链条不断的滴嗒声惊扰了他,引起了他的一连串思考,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自然的节奏规律。
我 |
的 |
结 |
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