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罗圈腿的小猎狗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涛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公狼的出现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请具体阐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叶倾城的《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得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列举了几则格言,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技法,任选一句从反面立论,并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万事开头难。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③大器晚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来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唐代中期,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分餐制也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巨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⑤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第①段划线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冯辉丽
①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②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③这样的铺陈,真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蒙眬,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稀薄得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④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⑤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①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蒙眬,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⑥我只好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⑦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⑧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我无意中竟发现一丝嫩绿!
⑨我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信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它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⑩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
⑪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略有改动)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第③节中,作者描写了浓雾和淡雾,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第⑧节中作者对冬雾下小草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 岁成长的是身体,10 岁成长的是知识,20 岁成长的是情感,50 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2分)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
(1)再也没有了打印机“吱吱”吞吐纸张的声音,办公桌下方的废纸篓里也看不见揉成一团的废纸。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普及,一场将纸张、笔、订书机等传统办公用品“赶”出办公室的“无纸化办公”潮流,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写字楼中蔓延。
(2)“无纸化办公”的提倡者们相信,这场办公室里的“geming”既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约公司耗材与办公成本。同时,这一浪潮还得到了众多环保人士的支持,他们坚信,办公室里少用甚至不用纸张,能够以减少消耗的方式实现环保的目的,对保护全球森林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3)然而,他们也许忽略了,作为传统纸、笔的代替物,电子传媒工具虽然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实际上却是个环保“隐形杀手”,“无纸化办公”也许没有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绿”——企业为了确保内部沟通与对外联系不受影响,少用纸就等于要多用电脑、电话、数据中心等电子传媒工具。虽然不需要砍伐树木来维持这些设备的运转,但是,电不会凭空而来。
(4)这就造成了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局面:“无纸化办公”保护植被、净化空气,但为了供电要多烧煤,火电厂的排放物又让空气质量恶化。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每年用来支撑电子设备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约等于25000个家庭的用电总和。煤炭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二氮等大量有害气体,而排放这些有害气体则可能导致下酸雨,包括美国东北部和阿巴拉契亚山的红山林,都是酸雨的受害者。
(5)不久前,美国中部大西洋印刷制图协会开展了.场叫做“PrintGrows Trees”的活动,试图证明合理利用打印机其实可以保护更多植被。为了抨击“无纸化办公”,他们提出了一项质疑,“开发犷山会不会毁绿?”实际上,在挖煤的过程中,不管是露天开采还是矿山开采,都会导致矿场附近植被遭破坏。据统计,每年为了满足美国国内的电脑、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的用电,大约要牺牲965平方公里的森林。
(6)除了能源消耗方面的“糊涂账”,在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无纸化办公”也面临着比传统办公用品更大的挑战。受“无纸化办公”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刺激,电子传媒工具始终不断被更新和淘汰,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目前全球电子垃圾的年均增幅约为4000万吨。
(7)数千万吨电子垃圾的堆积,背后是大量电能的浪费。据了解,每生产一公斤塑料或金属零部件的耗电量,可供一台平板电视运行10个小时,而生产半导体部件所需的用电量,比传统零件还要高出许多。电子垃圾带来的更大的危险,还是其中所含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的铅、铜、锡,有些还含有汞、铬等有害物质,会污染垃圾堆场附近的空气、水源、土壤,还会诱发附近居民出现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各类癌症。
(8)对此,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绝对排除纸张、笔墨和打印机,著不能真正解决由此引起的环保问题,转变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9)首先需要改变的,是陈旧的术浆造纸的方法,应研发如何在生产纸张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可再生原料和可再生能源,同时使用安全无毒并易分解的化学添加剂。其次需要改进的,是那种身材庞大、浪费油墨的打印机,提倡在办公室使用更环保,更小巧的便携式打印机。
(选自《文汇报》2011年12月10日)
第1段加点词“几乎”能否省略?简要说明理由。


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