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戏说“对手”
郭军平
①人皆以有对手为忧,而我以有对手为喜;人皆以无对手为喜,而我以无对手为忧。人没有对手,就如鹿群里没有了狼,鹿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
②狼的存在增加了鹿群的危机意识,鹿群反而健步如飞,奔跑速度不减,生命活力不衰;而没有了狼,鹿群悠游自在,放松了警惕,减缓了奔跑的速度,体重肥胖,活力衰退,于是数量大大减少。对于鹿群来说,有对手应该是福,无对手应该是祸。
③对于人而言,其实道理一样,没有狼一样的对手,人也会像鹿群一样,生命活力大大衰减,危机渐渐迫近。李白有一首诗讽咏到“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这首诗就尖锐地指出了越王勾践打败对手以后,逐渐丧失警惕,最后也同样落得和吴王一样下场的悲剧。想那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强敌林立,虎视眈眈,他哪里敢放松警惕!为了发愤图强,他只好和过着比普通百姓还艰苦的生活,卧柴薪,尝苦胆。正是强大的对手,使得勾践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在二十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实就是对于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④道家讲,相反者相成也,阳盛者阴以抑之,阴盛者阳以提之。阴和阳,本身就是一组矛盾,然而正是因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才有了矛盾双方的互生,倘若无阴,也就不会有阳;同样,倘若无阳,阴也就不会存在了。阴和阳的存在,恰如两个狭路相逢的对手一样,任何一方的消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灭亡。因此,有对手是福,无对手是祸。
⑤既然如此,那么在生活中,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不妨找来几个对手,磨练磨练自己,以防止自己也像那些失去了狼的鹿群一样,渐渐地衰落了下去。这样看来,对于对手,我们也要学会欣赏,欣赏对手的才华,欣赏对手的能力,假如我们的对手才华越好,能力越强,岂不是正是一步步提高历练自己的机会。
⑥记得三国中周瑜曾经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可是,在遇上诸葛亮这样高明的对手时,他何尝不是心中佩服,绞尽脑汁使用计谋,即使在遇到挫败时,他也会感慨的说:“既生瑜,何生亮?”国共内战时,蒋介石何尝不是对对手毛泽东的才华欣赏有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蒋介石更是给部队将官人手一册,作为学习的教材。欣赏对手是不断的学习和历练,也是自己不断超越的必要激励。
⑦拥有对手的人生应该是精彩的,而没有对手的人生也许就是灰暗的。庞涓和孙膑,刘邦和项羽,鲁迅和他的敌手们,设若去掉了任何一方,也许他们的生命的光彩就要打折。
⑧没有对手,人生是多么暗淡;而有了对手,人生就有了精彩的可能。拥有对手,不是祸而是福。无论怎样的风雨也不会让你的宝剑生锈、腐烂,因为,在它的身边,时时有一块磨砺它的磨刀石
(选自新华网副刊频道,有删改)
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中,作者举越王勾践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手?为什么?
联系全文来看,第⑧段加点的“宝剑”和“磨刀石”各指什么?
文章第⑦段加点的“也许”能否删掉?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保护用户隐私需要"规则之锁"

彭飞

①随着信息时代、智能社会的到来,如何有效保障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成为一道紧迫的现实课题。

②不久前,国外某汽车品牌车内摄像头拍摄的一组高清画面引发热议。网友表示,私家车内部属于私密空间,如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车内的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记录下来,甚至上传云端,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尽管相关品牌已经作出回应,但尚不足以完全消除人们的疑虑。

③实际上,不少以"智能网联"为卖点的汽车产品都有类似配置,而且还可能配备麦克风、温度检测等一系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是智能汽车实现人脸识别、疲劳驾驶监测、语音交互等功能的基础,也是产品的竞争力所在。然而,无论功能如何丰富,都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如何兼顾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与用户隐私保护,是每一个汽车品牌的必答题。

④智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仅仅是移动互联时代隐私保护的一个切面,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例中,就有一些商家未经用户同意,通过人脸识别收集用户个人详细信息,导致大量隐私泄露。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智能家居存在安全漏洞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隐私保护已成为关乎智能化、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⑤保护个人信息,需要给用户隐私加一把更精巧、更严密的"规则之锁"。这其中,不仅包括具体法律条文的增设、修改,也包括一套针对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法治原则。比如,过去面对企业收集用户信息时,我们基本奉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但在网络时代,"合法、正当、必要""最小够用"等原则,应当成为收集和处理用户信息的准则。不久前,有关部门出台规定,明确了39类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建立信息收集的"正面清单";今年1月,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幅精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调查报告,隐去不必要的病例个人信息,只公布必要内容,类似的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受到好评,正是由于遵循了与网络时代隐私保护相适应的法治原则。

⑥他律至关重要,自律也不容忽视。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许多情况下,产品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并非完全对立,以智能汽车企业为例,如果能够在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过程中完善程序、升级技术、细化管理,就有机会实现商业利益与用户隐私保护的双赢。特别是一些平台企业,掌握并管理着海量用户数据,能不能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中加强自律,关乎用户个人隐私保护,也关涉全社会信息安全,未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守护其隐私,将成为一条重要的商业伦理;能否把隐私保护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家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顺应这种趋势,自觉将隐私保护的关口前移到自身的日常经营中,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⑦智能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便利与个人隐私保护,并非无法兼得。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确立更加明确的规则,不断升级技术、强化监管,就能兴利除弊,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他律至关重要,自律也不容忽视。

B.

保护个人信息既要法律条文和法治原则的约束,也要企业自律。

C.

智能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便利与个人隐私保护,并非无法兼得。

D.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确立更加明确的规则,不断升级技术、强化监管。

(2)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第⑥段"顺应这种趋势"中"这种趋势"具体指代什么。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⑤⑥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第④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

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

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4)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6)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荆荆"有味 楚楚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荆州博物馆开展"馆长带我看荆博"系列特色活动,三名馆长、副馆长化身讲解员,带领600多名游客感受了荆楚文化的魅力。

上午9时,在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带领下,由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及在荆大学生组成的游客团集中参观了珍品馆。从《五大夫遂--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到《丹漆神韵--楚秦汉漆器精品展》,漆木器、陶器、青铜器等200多件(套)文物让大家目不暇接。在二楼东边展厅中央展出的虎座凤鸟悬鼓,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该文物高1.49米,宽1.45米,双虎为座,双凤为架,凤冠悬挂乐鼓,猛虎作势前扑,翔凤振翅欲飞,气势恢宏。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选自《荆州日报》2021年5月20日,有删改,记者:伍丹,通讯员:陈冬冬)


外交部向全球推介英雄

"今天的推介会,极不寻常,因为今天的主角是一个英雄的省份:中国湖北;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武汉!"4月12日下午4时45分,外交部蓝厅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致辞这样开场。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向全球推介湖北,他展示了3组对比鲜明的照片:黄鹤楼从空无一人到游人如织,户部巷从一条"空巷"到人头攒动,总部位于武汉的东风公司从按下"暂停键"到平均每51秒下线一辆乘用车。这是英雄湖北浴火重生的荆楚新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在推介活动上用李白的诗句表达对湖北的向往。

(选自《湖北日报》2021年5月22日,有删改,记者:肖丽琼)

(1)读报要学会读题。第一则新闻标题很有创意,请说说你的发现。

(2)读报要善于借鉴。假如外交部蓝厅给你30秒,请用一段话推介你的家乡。

趣话"三年"

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 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作者:张英俊)

(1)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研读第④段,分别说说"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目月"的含义。

(4)赏读第⑤段画线句子,自选角度,给这句话做一条批注。

(5)下面三句俗语可以分别补充到文中的三个段落,应该怎样匹配?请连线完成。

A.一去三年故人疏

第②段

B.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第③段

C.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第④段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 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 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

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