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这样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非缔造至今一成不变。……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此可谓千秋崛起之人也。”对材料评述正确的有
①该书应是《物种起源》
②该书确立了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
③该理论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该理论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反映了“文革”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重大举措是
| A.恢复高考制度 | B.提出“三个面向” |
| 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口号和方针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列口号、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是
| A.“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
| B.“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
| 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把西方人贬称为“夷”,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夷”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
| B.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
|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
| D.封建政府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 B.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
| C.古代市民物质生活的演变 |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