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时,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在实验中得到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他把某一个点记作O,再选依次相邻的6个点作测量点分别标以A、B、C、D、E、F,如图(a)所示.
(1)如果测得C、D两点相距2.70cm,D、E两点相距2.90cm,则小车在打D点时的速度是 m/s.
(2)如果某同学分别算出小车打各个点的速度,然后把数据标示在v-t图上,如图(b)所示
① 请完成图像;
② 由此图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m/s2.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
(1)摆球应采用直径较小,密度尽可能_____的球,摆线长度要在1米以上,用细而不易______的尼龙线;
(2)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θ应_______;
(3)要在摆球通过________位置时开始计时,摆线每经过此位置______次才完成一次全振动;
(4)摆球应在________面内摆动,每次计时时间内,摆球完成全振动次数一般选为_______次。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摆长的测量应在摆球自然下垂的状况下从悬点量至。某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单摆,并用图示的L作为摆长,这样测得的g值将偏。(填“大”或“小”)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按实验要求,步骤得到五组实验数据如下:
摆长L(m) |
0.60 |
0.70 |
0.80 |
0.90 |
1.00 |
周期平方T2![]() ![]() |
2.41 |
2.82 |
3.22 |
3.62 |
4.02 |
(1)根据上述数据,在L、T2的坐标图上画出T2与L的关系图线;
(2)利用T2与L的关系图线,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g=。
(3)测得的g值是:。(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用游标为10分度的卡尺测定某小球的直径时,卡尺上的示数如图,可读出小球的直径为:mm。
实验小组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测得的g数值比当地的数值偏小,产生这个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A.用线的长加上小球直径作为摆长 |
B.只测量了线长的长度,漏测了小球的半径 |
C.摆球全振动的次数少数了一次 |
D.摆![]() |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面依次逐个挂下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面的坐标X减,绳下端面坐标的值Xi=(X加+X减)/2的数据如下表:
挂在橡皮绳下端的钩码个数 |
橡皮绳下端的坐标(X/mm) |
|
甲 |
乙 |
|
1 |
216.5 |
216.5 |
2 |
246.7 |
232.0 |
3 |
284.0 |
246.5 |
4 |
335.0 |
264.2 |
5 |
394.5 |
281.3 |
6 |
462.0 |
301.0 |
(1)同一橡皮绳的X加X减(大于或小于);
(2)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