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
B.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 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
C.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
D.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E.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
在这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吴泰昌,请说说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
钱钟书先生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木头人
张侗
①春节回家,我放下沉甸甸的东西,母亲就撵着我们去看奶奶。几个月前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们,奶奶认不得人了,还说胡话。
②奶奶坐在老屋屋檐下的圈椅里,木头人般的安静,听见动静,她抬起头微眯着眼望着走近她的人,目光空洞而散乱。
③“奶奶,是我。”我喊着奔过去,抓起她枯枝般的手紧攥着。“你是谁?”我愣怔片刻,奶奶真不认识我了。我有些急躁地大叫着:“我是您孙子啊。”
④奶奶说:“俺孙子来了。”她抬起另一只手抚摸着我的头,耳朵,下巴……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我拿手帮奶奶擦着眼角的泪水,手顺势在奶奶脸上轻轻滑过。
⑤大概因我的到来,奶奶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奶奶说起我的到来,有着隐约的幽怨嗔怪;说起我的出息,则挺了挺身子坐周正,轻咳两声,透着兴奋自豪。缄默寡言的老人不见了,奶奶生动起来,而我有些无措,也更加无言。
⑥奶奶枯白的头发,像顶着一层薄而瘦的草木灰烬,被风雨侵蚀,上面又落满了严霜。以为我看身后的老房子,她絮絮叨叨说起老屋的好,吊上草帘子,门边和窗户周围塞紧了新稻草,屋里就守得住热乎气。我劝奶奶搬过去和我父母同住,奶奶固执倔强,发了天大的脾气,说从迈入张家大门就住在老屋里,咋能就随便搬走?我不知道奶奶指的“随便”是什么,我记得奶奶说她搬走老屋就空了,空了的老屋就滋生死气。有人住,屋子再老,都不会有一星半点儿死气。
⑦一群麻雀飞过去。奶奶说:“那是住在咱家的一群。你看,飞在最前嗉子最鼓的那只老雀子,翅膀多硬,每次我撒一把麦子都是它最先下来。”奶奶说:“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麻雀就会认得。那是家啊。心再野再大,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奶奶的手上更加温热,而肩背却屈服般的弯曲下去,被岁月的锤头无情击打着,像要狠命揳进这破败的老屋中。
⑧奶奶忽然俯在我耳边说:“待会我们就玩木头人。”这骤然陌生的话题让我呆愣住。
⑨奶奶是不是糊涂了?奶奶转着灵动而潮湿的眼睛仰看着我。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吭吭两声,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佯装,她狡黠地微笑着,这是我浸入骨髓般熟悉的笑容。我和奶奶互相看着,带着泪花的微笑里交换着彼此都懂的宽宥。
⑩饭后的离去更让我心生不忍。奶奶像个孩子看见大人要出门似的纠缠不舍,无论怎么说,她都耍横使赖般地紧拽住我的衣后襟不撒手。拉扯缓行到了门口,奶奶满眼泪水,母亲掰扯掉她的手,她又扯拽住,母亲颇使了些力气拍打掉她的手,她却踉跄着前行一大步堵在门口,母亲赶紧架住她颤巍巍站定。我含着泪说:“奶奶,现在我们就玩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奶奶微微颔首,汪在眼里的泪落下来。我狠心转身,撒开步子近乎残忍地迈动了第一步,逃也似地离去……
⑪直到走出村口,我回身看着老屋的方向,我想到年迈的奶奶呆坐在圈椅上,望着门口,屋檐低矮,阳光里弥漫着焦糊的味道。黑白照片里才有的经年发黄般的温馨记忆,让我泪水模糊了双眼。老屋已显出岁月难掩的沧桑,那些缝隙虽然被干枯的丝瓜秧遮盖住,但是阔大的院落里却藏着曲终人散后的孤寂与凄凉。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都会执著地显露出来。生命中不曾拥有的,也会如影随形般的俱来。
⑫一阵冷风袭来,我战栗着,顿生风吹油尽灯枯前的恍惚,奶奶九十多岁了,父母也七十多岁了,我却不能常在跟前,我感到了撕裂般的疼痛。
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
(选自2014年3月《人民日报》副刊,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春节回家时母亲“撵着我们去看奶奶”,是因为奶奶的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而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看望她老人家。
B.第④段中“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一句表现出奶奶因我的到来而激动不已,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落。
C.作者在文章第⑤段将奶奶的“生动”与我的“无言”对比,突出表现了奶奶对我时时刻刻的牵挂,也表现了我的内疚和不安。
D.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朴实的情怀、无奈的喟叹和深刻的反思,直接表达出守护乡土、坚守传统的情结。

E.文中两次描写老屋,表现老屋的温暖与破败,表达出一种沧桑之感,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怀念与忧思,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命题。
第⑦关于老麻雀与奶奶的描述,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解释结尾“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结合全文,探究“木头人”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笔尖上的中国
美丽无声的乡音在笔尖上轻轻滑动,笔尖上的中国被每一双黑眼睛认同。书法,是中国符号、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5000年历史的载体,也是每一位天涯海角炎黄子孙一眼识别的同根标识。古都牌楼上的斗方或门楣上牌匾以及香案上牌位的墨迹,都令我们认祖归宗的血脉偾张;谁家堂屋里高悬的一幅中堂,则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慈爱的高堂。那笔酣墨浓的书写,便是情真意切的思乡。
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透过竹叶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书写,不光是修身养性,或抒发情怀,更是一种认祖归宗、祭奠先人的庄严仪式。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不断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执一管毛笔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正与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以正确的姿势和姿态处世,就是从习字开始。
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如同传说中的龙马背负河图,神龟驮出洛书,乃文明开创之征兆。况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史有颜鲁公颜真卿垂范后世,“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最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最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皆取材于大自然,文人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擅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炽热情愫,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我相信,热爱书写的民族能够把过去写进历史,也能够把历史写进未来。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书写得出。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和感受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绝美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君子能以正确的姿态处世都必须从习字开始。
B.颜真卿是一位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他因端严被人疏远。
C.书法因具有艺术的灵光而比日、月、雪、雨、风更高明。
D.绝妙的书法有美的形式,更有自然、社会、人生的内蕴。

从全文看,下列对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所具有的价值,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书写汉字令我们血脉偾张,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的双亲。
B.书写汉字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更是一种酝酿胸襟的心灵体操。
C.书写汉字能让文人墨迹携带自然之灵气,欣赏书写能体会到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D.书写汉字能逐渐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能够让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回家
刘江波
年三十晚上,四处都是灯火辉煌。白小三把出租车停在皇朝酒店门口,等待着那些出手阔绰的客人们出来,同时他在心里盘算着今天的收入。五百?不,至少有六百。在这个节日里,司机们都要了双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而坐车的也大方得很,他们一边给钱一边还说应该的,大过年的出车不容易。
照这样的效率,到了正月十五,老婆相中的那条白金项链,就能挂在她的脖子上。想到老婆得到项链后的妩媚温情,白小三心里真像开了朵花,一直到有人敲了敲车窗,才把他从憧憬中拉回到了现实。
城东加油站。两个客人钻进车子,身材高大的他们坐在娇小的出租车内,显得有点别扭。
80块!白小三毫不客气地要了三倍价格。两个客人二话不说,甩出一张百元钞票给他说,不用找了。
白小三满心欢喜地上路了。干完这趟活,他就回家,吃老婆包的饺子去。
那个加油站在郊区,附近也没几户人家,挺偏僻的。到了地方,客人让他再往前开了一段路,直到把出租车完全淹没在黑暗中。白小三刚有点犯嘀咕,后脖颈子上已经被架上了一把尖尖的、凉凉的东西。
想要活命,就把钱交出来。阴森的声音回响在静谧深沉的夜里,无形中使恐怖系数提高了无数倍。白小三没敢反抗,哆哆嗦嗦把钱掏了出来。一个劫匪接过钱,拿着手电数了数,白小三这才知道,他今天已经挣了八百多。听两个劫匪的口气有点不太满意,白小三急忙又把手机递了过去,用一种极其可怜的声音哀求着,两位大哥,我身上的钱和手机全给你们了,求求你们放过我吧,这大过年的,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
也许是白小三的软弱,激发了劫匪的贪心,拿着匕首的那位恶狠狠地说,大过年的,你们司机涨了价,我们抢劫的也得涨价,这点钱不行,打电话让你老婆送来。
白小三头上冒了汗,他可不能让老婆冒这个险。他稍一犹豫,就觉得那匕首又往前递进了零点几毫米。情急之下,他急忙表态:别急别急,我带你们回家,家里还有点钱。
白小三没有掉转车头,他把车子直接往前开,最后,开进了一个村子。两个劫匪起了疑心,低声喝问,别耍花样,你家住在农村吗?
这时候,白小三在一个门前停下了车子,按了按喇叭:没几分钟,门开了,出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白小三用手一指,这是我爹,我让他给你们拿钱。
劫匪显然有点等不及了,拿匕首那位直接就蹿了下来:把刀子一晃,快拿钱,你儿子欠了我们的钱。
老白头一愣,再一看这架势,心里明白了几分。他假装糊涂往门里走,随手把铁门闩抄了起来,照着劫匪的脑袋砸了过去。
以后的事情,有点戏剧化。两个劫匪成功地打劫过好多孔武有力的年轻人,却栽在一位老人的手里。闻讯而来的乡亲们连夜把劫匪送到了公安局,白小三做完笔录,拉着父亲回了家。又累又饿的他闻到了桌上的饺子香,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大盘子,倒头就睡。
第二天,父子勇斗劫匪的事迹上了当地的报纸。经审讯,这两个劫匪还是网上通缉的要犯。为了表彰白家父子的勇敢行为,市政法委书记亲自上门给他们颁发奖金。很多记者也闻讯赶来,把白家小院挤得满满的。对着话筒,白小三侃侃而谈,感谢政府,感谢领导,我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得到了过高的荣誉……
当记者把话筒递给老白头的时候,他的嘴抖了半天,才说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我有三个儿子,前两个都没养大,现在我就剩这么一个孩子。
记者一愣,白小三急忙小声提醒着父亲,快说点感谢的话。老白头突然冒出了一句,我特别想感谢那两个劫道的。白小三傻眼了,屋里屋外的人全傻眼了,政法委书记拉着老白头的手安慰他,老哥,你别着急,慢慢说。
话筒又伸过来好几个,老白头的声音突然哽咽了,每年的年三十,我们老两口都包好了饺子,眼巴巴盼着儿子回家过年。可这小子自打在城里安了家,已经整整五年没回家过年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为了老婆相中的那条白金项链,哪怕是年三十的夜晚,白小三都要出车拉活,心里还不停地盘算着一天的收入,一想到老婆脖子挂上白金项链的情景,他就不由得乐开了花。
B.两个身材高大的客人坐进车子后显得有点别扭,其实是作者埋下的伏笔,这别扭不仅仅是车小人大,更是指两人的不自然,暗示着随后所发生的一切。
C.白小三把车开回了自己乡下的家,与劫匪进行周旋,最终脱险。说明白小三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D.市政法委书记亲自给白家父子颁奖,表明小说对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政府对勇斗歹徒的好人好事的重视与肯定。

E.白小三面对话筒,侃侃而谈,感谢政府,感谢领导,全然自己就是个英雄,其实他并没有做多少英勇的事情,表明他没有清醒地认识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
试分析白小三这个人物形象。
“老白头突然冒出了一句,我特别想感谢那两个劫道的。”为什么?
小说的主题就是它的主导思想或它的重要见解,它是对小说所陈述或暗示的生活的概括。稍微复杂的小说的主题往往呈现出多角度性,也可称为多主题。请你从两个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