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相权不断膨胀 |
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B.设置军机处 |
| C.废除丞相制度 | D.延续内阁制度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A.察举制 | B.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 | D.科举制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 B.分割宰相职权 |
| C.加强中央集权 | D.改革科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