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说:“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致使地方主义发展 |
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 |
| B.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
| C.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 |
|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的最重要后果是
| A.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
| B.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 |
| C.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
| D.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莫洛科夫斯基是苏维埃俄国时期的一位普通农民,1918年秋粮食喜获丰收。当时他
对粮食的处理最有可能的是
| A.剩余粮食无条件地交给国家 | B.余粮可用作饲料 |
| C.余粮卖给集体农庄 | D.按国家要求交纳固定的粮食税 |
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农田水利的兴修 |
| 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
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三者最重要的基
本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B.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
|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