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①商品和劳务在大战期间被抑制 ②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③冷战期间不断增长的军事购买力 ④军事技术的副产品转向民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
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朝的“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说明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湘鄂发展成主要粮仓 |
C.经济重心的西移 | D.江浙经济渐趋衰落 |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中国古代确立的兼顾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 B.科举制 | C.行省制 | D.内阁制 |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 B.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
C.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 |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