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①商品和劳务在大战期间被抑制 ②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③冷战期间不断增长的军事购买力 ④军事技术的副产品转向民用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
| A.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 | 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 C.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 | D.奠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 |
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议,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装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
| A.两岸直接的经贸往来开始于2008年 |
| B.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
| C.经济交流受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 |
| D.“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岛内深入人心 |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A.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 B.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
| C.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在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 |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
| C.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
| 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