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 B.慈父见背见背:长辈去世 |
C.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 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
B.有暇则讲学忘疲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D.齐桓得管仲而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下列各项中为例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以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
翻译下面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译文:
(2)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3)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为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选自《明史》)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事下狱:坐:因犯……罪 |
B.以弹章示之示:给……看 |
C.擢礼部尚书擢:提拔 |
D.风宪安得肃肃:庄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荐擢监察御史以佐为右都御史 |
B.坐事为皇太子谴责以是为舆论所鄙 |
C.帝厌其繁琐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
D.永乐末已有之时未有官妓之禁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
B.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
C.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
D.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到职不久,又拜任户部右侍郎。 |
B.永乐四年,山西发生旱灾,成祖命刘观起草紧急公文,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 |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②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具体表现有哪些?(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头 |
B.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辞:告辞 |
D.恨私心有所不尽恨:怨恨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B.有穴窈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D.况仆之不得已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既然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从他,而不能享受游洞的乐趣。 |
B.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
C.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译: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 |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①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清·钱大昕《弈喻》)
【注释】①护前:袒护前面的失误。准确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每个1分)
(1)以为不逮己也 逮:
(2)竟局数之竟:
(3)各是其所是 是: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2)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 |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困倦 |
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 |
D.昭王新说蔡泽说:yuè,喜欢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
B.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C.名可法而身死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垂功于天下者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见到蔡泽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这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立身处世、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和出自课本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②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回头看 |
B.旦日视其书,旦日:第二天 |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布衣:平民百姓 |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乃为装遣荆轲 |
B.常从人寄食饮张良是时从沛公 |
C.直堕其履圯下吾其还也。亦去之。 |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3分)
(2)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3分)
(3)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