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对本文题目“寂静钱钟书”中“寂静”二字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这句话的内涵?
                                                               
从文中看,作者都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你认为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在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的讲话
贾平凹
(1)按照惯例,获奖的人都要在这里说一段话的,我该说些什么呢?我只能如实地说,当前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了史铁生、莫言、格非三位杰出的作家,我在遥远的西北曾热烈地为他们鼓过掌,在祝贺着他们的同时又不止一次地羞愧了我的年长和平庸。是的,前边走过了伟岸的身影,后边的大脚又跨踏而至,我想,我这个被争议的,在奔跑队列中又腿脚愈来愈沉重的作家,将与这项文学界重要的奖项无法靠近。我没有料到第四届的大奖会授给我,真的没有料到!所以,意外的喜悦使我惊恐紧张又内心充满了感激,感激评委对我的理解和肯定。你们的理解和肯定将使我从此有更多的写作信心,如果我的野心还在,我会在我热爱的写作中不顾一切,继续那马拉松的长跑。
(2)今天是四月八日,天空清明,清明的天空肯定游荡着诸多的神灵。可以说,四年来的每一个四月八日,这些诸神里肯定有文学之神光临。沈从文称他的写作是要建一座希腊的小庙,就是为着文学之神的居住。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上建造了一座神庙,这倒让我想到了秦岭和秦岭上成百上千个现在还存在的庙。秦岭并不是国山如泰山,但它界分了国之南北,而它的南麓和北麓是我生活和写作的地方,我太熟悉和热爱那里。那么就让我说说其中三个庙的事。
(3)我要说的第一个庙是建在很陡峭的一个崖头上,庙里供养的是叫女娲的女神。女娲和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长久以来庙里的香火并不旺盛,去朝拜的只是些老太太们,跪在那里为求得孙儿而口中念念有词。我向往过补天的神话,十数年前去过这个庙,正是冬天,雪下得撕棉扯絮,又狂风大作,冷得使我觉得天空有无数的刀子在翻搅。庙前庙后有许多石头,可没一块有斑斓色彩,也不是玉质。我想捡一块回去,觉得收藏女娲庙前的石头一定很有象征意义,但所有的石头都冻在地上搬动不开,好不容易捡了一块,从此也知道了太热的东西烫手,太冷的东西也烫手。就是这个庙,在前两年,突然传出曾多次夜里庙内有红光放射,每次红光放射,林中雉飞兔奔。流言一时广布,于是被视为民族要复兴的瑞兆,当地就大兴土木翻修,筹备大型祭典,女娲不再仅管生育,正名为民族之神。
(4)还有一个庙在另一个山头。去这个庙不容易,羊肠小道要走几十里,乱石和杂草又把路覆盖得时断时续,而且得提竹棍打蛇,野蜂蛰了立即要在伤痛处涂上鼻涕。庙里的住持叫澄昭,弟子无数,每日山道上一簇一簇人,相互呼唤,回音轰鸣。去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草根蚁命的百姓,他们不会给庙里布施多少钱,能带的也只是一篮土豆,几块豆腐,或一瓶菜油和醋,在庙里祈求日子平安、身体健康和解除苦难,然后吃一顿斋饭。澄昭是佛学界的高僧,但他从来说家常话,甚至唠唠叨叨啰嗦不清,像个普通的家庭老太太。在他病得厉害的时候,去看他的人很多,哭声一片,他说了一句话:我会把心留给你们的。第二天就圆寂了,火化后灰烬里果然滚出一颗人心的舍利。这颗心现在仍保留着。
(5)我还要再说秦岭上的一座山,山上的又一座庙。这座山的下边是因保存最完整的泥塑而著名的水陆庵,游人如织,庵外各类吃喝小贩云集,热闹得像个集市。但是,水陆庵只是山上那个庙的一个道场,而庙叫悟真寺,却极少人去登临,甚至还不知道。小庙在朝起和暮时,常被云遮雾罩,空山只闻鸟叫,有太阳了,能看到对石诸峰如揖如拜,遍坡有零乱的黑色树木,树木之间裸露白色的巨石,像千万信徒在坐禅听经。庙周围没有松柏,却全然青枫,不弯不枝,极尽高长,树下花草萋萋,风怀其中,日照又灿灿多变。这么好的地方就因为水陆庵太繁华而人们忘了根本,它冷落和破败,只住有一个和尚。这和尚每日除了习经诵课外,就几乎是一个农夫或樵夫,默默地在山林旁掘地种粮弄菜,提了镢头在岩巅涧底采灵芝挖药材。我喜欢这个庙,常常去那里,这个和尚就成了朋友。是他让我领略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守侯,需要如何的隐忍和静虑才能使生命处于大自在状态。这个和尚和我同岁,法名叫性云。
(6)沈从文建造的是文学上的小庙,我说的尽是些秦岭上那些我曾经探访的破旧小庙,这就在大师面前暴露了我蠢昧的村相。我是从新时期文学开始时就进入文坛,从事写作和编辑成了我几十年的一种生命方式,但我时常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当年不以偶然的机会进大学读书,如果不是在大学里当时去向不明的状况下而开始了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是一位农民,一个矮小的老农。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或许在耕地日益减少,生产资料价格越来越涨,生活陷入了困顿,我还得揉着膝盖,咳嗽着,进城去打工。但我想,无论我会是哪一类生存状态的农民,我可能也要去山上的庙里烧香磕头吧。
(7)也因此,我庆幸我从事了写作的工作,也更珍惜了手中的这支笔。这就是我要说的话。谢谢大家。
解释说明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会把心留给你们的。
(2)无论我会是哪一类生存状态的农民,我可能也要去山上的庙里烧香磕头吧。
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说,他想捡一块石头回去?
概括一下这篇文章里三个有关庙的故事的寓意,并说明它们与本文中心的关系。
这篇演讲辞与一般的演讲辞相比,有哪几方面特别的地方?其作用如何?试简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藻类为生物燃料辟蹊径
科技的进步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难题,但也“制造”出许多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粮食应该给人吃还是给车“吃”。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日子却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
据英国《卫报》本月初报道,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自2002年至今年2月,全球一揽子粮食价格上涨了140%,而促成这一涨势的因素中,能源和化肥价格上涨因素只占15%,另外75%的推动因素,则要“归功于”美国与欧盟大力开发生物燃料。
油价高涨和随之而来的燃料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生物燃料在一些国家便有了市场。不过,近期国际粮价的陡然上涨,生物燃料对粮食资源的占用又招致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一些人指责说,一方面是数亿人口陷入缺粮危机,甚至有很多人食不果腹;另一方面,有的国家却拿着穷人的口粮如玉米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让富人开着跑车兜风。这样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
在世界粮价暴涨这一事实中,不管生物燃料的推力实际上有多大,它目前面临的处境都很尴尬,似乎有点进退两难。而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的《藻类的祸害与恩惠》的文章,倒是有可能给困境中的生物燃料解套。
这篇文章说,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每到夏季,藻类在河流、湖泊和近海“为害”的消息频繁见诸各国媒体。然而,藻类在适宜条件下疯狂繁殖的特性,却可使其成为制取生物燃料“极富吸引力的原料”。英国藻类学会会长、敦提大学教授杰弗里•科德乐观地认为:“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海藻,都为可持续的生物燃料生产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利用藻类生产生物燃料,其益处远不止于“除害”。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制取生物燃料,不仅会刺激这些农作物自身的价格,而且生产工艺也比较复杂。与农作物或纤维原料不同,某些藻类植物天生就具有产生和积累天然燃料的特性。此外,藻类不仅能作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用于内燃机的加热或发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合成化学品或制造药品。
栽培藻类非常容易,这种单细胞有机体只需要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就能生长。在仅仅一天时间里,藻类的数量便能够翻两番,而且它还可帮助人们除去空气中的碳和废水中的氮,同时具有颇高的环保效益。有报道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公司,计划明年在亚利桑那州一座1000兆瓦发电厂的附近,建一家“藻类农场”。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打算栽植足够多的藻类,一方面来处理这座发电厂产生的全部废气,另一方面可以每年生产1.5亿升生物柴油和1.9亿升乙醇。
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人们由衷地希望,这股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生物燃料早日走出尴尬,也为人类增添一段让藻类由害变宝的佳话。
(选自200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生物燃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藻类这种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目前粮价上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B.生物燃料在一些国家有了市场的原因是油价高涨和随之而来的燃料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C.生物燃料作为燃料系统的一个新成员,它目前面临的处境却很尴尬,似乎有点进退两难。
D.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制取生物燃料的缺点是一方面会刺激这些农作物自身的价格,另一方面生产工艺较复杂。

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一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出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
B.美国和欧盟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占用粮食资源,近期招致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指责。
C.生物燃料不能顺利推行,一方面因为目前数亿人口陷入缺粮危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富人抢占穷人的口粮来开车兜风,引起舆论不满。
D.利用藻类生产生物燃料的益处很多,可以减少藻类在夏季对河流、湖泊和近海的危害,可以降低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藻类燃料如果能够顺利开发和利用,既能为当前困境中的生物燃料解套,又能为生物燃料开辟蹊径。
B.藻类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能作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用于内燃机的加热或发电,还可以进一步合成化学品或制造药品。
C.藻类燃料会得到环保人士的大力推崇,它的推行和使用不会再受到人们的指责,不会象农作物燃料那样艰难。
D.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这股神奇的力量或许会帮助生物燃料走出尴尬,为人类增添一段让藻类变害为宝的佳话。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母亲的味道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 酸牛奶类饮料) ’ 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别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纸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会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菜。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菜,就没有做出好菜来的道理。
③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④母亲不知道装饰的事情。什么书画装饰当然不知道,不懂得插花,连自己的头发什么也不修饰。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不做,因为要这样做,便要另外多花一分钱,这是没法子办的。交通工具也就竭力避免,于是可以走了去的地方,总是一直走了去。说坐电车是要晕的,常以此为口实,其实是可惜电车费实在是比晕车更要重要吧。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我住在新宿户冢地方,母亲从小岩远远的看我来了。这时候我的长女刚才出生不久,母亲为得要看孙女,便坐了向来不大坐的电车来。晚饭请她吃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是衰弱,所以我送她到了小岩。半路上她说是有点累了,就在上野广小路的永藤餐馆稍息。我问她吃些什么,她说道: “什么叫做‘卡耳庇斯’的,我想喝一回看。这名字我是知道的,却是没有喝过卡耳庇斯这东西。”我于是叫了一杯热的卡耳庇斯和咖啡。母亲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着,并且喜欢的说:“这样好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喝着。过年时,再给我喝一回吧。”
⑤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亲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她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0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给了我,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⑥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加太洁二作,周作人译)
文章中说,“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请联系全文,概括“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文章的第③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母亲的形象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⑤段加横线句子叙述了母亲把明信片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的细节。说说你对这个细节的理解。
文章的收尾说:“我不能给母亲再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请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虹影
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选自《散文•海外版》
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
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
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引用北岛、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伪小人
韩少功
①说真话不容易,让人相信真话也不容易。如果我说不喜欢名牌西装,这话就很难让人相信。很多人惊诧之余,总是从狐疑的笑目中透来诘问:你是买不起就说葡萄酸吧?你是腰缠万贯不想露富?是不是刻意矫俗傲物装装名士?是不是故作朴素想混入下一届领导班子?……他们问来问去,怎么也不觉得这只是个服装的问题。我无论怎样真怎样实地招供,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核准。这些人不相信也不容忍现在还有人斗胆不向往崇拜不眼睛红红地追求名牌奢华,他们已经预设了答案,只须招供者签字画押。他们不能使招供者屈服的时候,就只能瞪大眼恍然大悟:世故,见外,城府深,这号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哈哈哈。
②他们宽容地大笑,拍拍你的肩膀,表示完全理解并且体谅了你的假话——因为他们也经常需要说假话,这没什么。
  ③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还有勇气说真话么?你是否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你不想当局长不想贪污公款不愿意移居纽约不喜欢赴宾馆豪宴不在乎大众对文学的冷落也没兴趣在电视台出镜头?这当然不是真话的全部。这些真话当然也不像交通规则可以适用所有的人。问题是这些话在很多人那里,已经排除于理解范围之外,你能向他们缴出怎样的真实?
④从来没有通用的真实,没有符合国际标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敌我兼容的真话。以己心度他人之腹,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理解中的他人,都有各自对真实的预期。同他人谈话,与其说是想听到真实,毋宁说是更想从对方获得对自己真实预期的印证和满足。正像二十多年前,拒绝奢华之举被发事者坦白为对地主分子的仇恨和对毛主席的忠诚,才会使首长和记者心满意足;而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切行为如果没有基于争名夺利的解释,就很不正常,很不顺耳,很有点世故搪塞之嫌。
⑤时尚握有定义真实的强权,真实总是被某种社会潜意识来选择或塑造。革命的辉煌已经落幕,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真实性不再是无可怀疑。在这个某些人心目中金钱至上的世纪末,当然是俗人庸人小人最能成为真实的标准蓝本。为了活得被别人认可真实,为了获得围观者赏赐的“真实”桂冠,很多人忙不迭地躲避崇高,及时热爱大街上人们热爱的一切,及时羡慕大街上人们羡慕的一切,就是说,必须操着流行的词语一脑门子官司地非利勿视非利勿听非利勿为,用失血的假笑填满每一次交际。如果我们还没有把自己彻底地改造成一张钞票,为了进入某些人的理解,就必须把涉嫌君子的那一部分言行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很有犯罪感地愧对他人。在一个以真实为时尚的时代,人们的真实就这样被时尚没收。在一个以个性为时尚的时代,人们的个性不得不对时尚百般逢迎和绝对臣服。谁敢落在时代的后面?
  ⑥大多数人装君子或装小人,无非是在图谋较高的利润回报。在今天,小人的身份几乎是反叛伪道学的无形勋章,而且可以成为一切享受的免费权。只要狠狠心,谁都可以得到。小人无须对自己的行为作罗罗嗦嗦的道德解释,今天与你拉手拍肩亲热友情,要你帮他赚钱帮他扬名也陪着他玩玩感情,明天就可以翻脸不认人,以小人这张超级信用卡来结算一切帐单,了却一切责任和指责。既是小人,当然是可以无情无意无法无天,当然可以说假话造假帐流假泪谈假爱,谁能对小人认什么真呢?——这就是当小人的实惠。他们在物质实惠之后还要把所有被他们利用过的人判为小人,不承认帮助和被帮助有什么不同,不承认人间还有什么好意。因此他们永远不欠谁,走到哪里都潇洒——这就更添了心里实惠。
  ⑦除了潇洒,强行把自己装成小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主动糟践自己反倒更容易诱钓他人的赞誉。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凡事都不能傻干,倘若一开始就把自己端成君子,好话讲得太多,人家一齐要你兑现时岂不作难?因此最好事先要降低对方的期待值,把自己往坏里夸张,夸张到对方不忍心不好意思的程度,到时候兴之所至做了一点不那么小人的事,给对方意外的惊喜,对方便易于产生好感。其实这也是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的手段,曲线做君子的路线,在实际生活中每每成功行之有效。但恰恰就在这里,很多自诩小人者泄露出自己的不彻底性和不坚定性——他们居然还暗暗想着给人好感,居然暗藏着君子梦。与真君子的不同点只在于,他们策略高明一些,做起来会省力一些,投入少而产出多,是成本更为低廉的君子制作术。
  ⑧这样看来,当一个真小人还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当来当去,一走神就还会怀念当君子的虚荣,还会鬼使神差往君子的神位上窜,落下一个“伪”字。这正如某些伪君子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出小人的嘴脸,是同样的道理。伪小人作为伪君子的换代产品,是对伪君子的逆反和补充,也是一种文化敌伪势力,伪小人从根本上说与多数人一样,不那么坏也不那么好,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惜的只是,有一样东西失去以后就永远不可复得,那就是他们最常在流行歌中宣言要得到的:真实。
⑨真实是现代人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
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从来没有通用的真实”,止于。该部分的大意是:
第5段中,“时尚握有定义真实的强权”和“把自己彻底地改造成一张钞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根据文意归纳,为什么人们强行把自己装成小人?“伪小人”之“伪”体现在哪里?
为什么“真实是现代人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