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言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他们残忍。只有羊羔乖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节选自《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请分析第二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梅多斯伯里镇是一个像它的名字一样令人乏味的小镇,乔正是这么想的。他已经16岁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个小镇,所以对梅多斯伯里镇他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这鬼地方连一份自己的报纸都没有,还不乏味吗?”乔说。
“这儿没必要办一份报纸。”乔的姐姐说。
“为什么?”乔问,“每个镇都有自己的报纸。”
姐姐答道:“这儿根本没什么事发生。这就是这儿没报纸的原因。梅多斯伯里镇就是因为太沉闷了而没有报纸。”
“不是这样的!”乔说,“这儿有很多事发生……”
“比如?”
“嗯,呃……犯罪数量上升……这一点就值得报道……”
“犯罪数量上升?”姐姐说道,“你是说有人偷了杂货店的一袋糖那件事吗?这也叫犯罪?简直胡扯!还有,现在什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根本不需要报纸。”说完,她用一贯的眼神看着她的弟弟。她想让他觉得自己很蠢。
乔的姐姐比乔大两岁,似乎知道的总是比乔多一些。至少,她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乔想,也许姐姐并不总是正确的,姐姐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他决定向她证明,她是错的。
乔有一份送报纸的工作。每天早上,他去到报亭,领来当天的报纸,然后投递给附近的人们。他知道仍然有很多人爱看报纸。乔还知道,像菲尔普斯那样的老人根本没电脑,还有,史密斯太太虽然没有菲尔普斯先生那么老,她的女儿为了与她保持更方便的联系,给她买了一台电脑,还给她拉好了网线,但是史密斯太太从没学会怎么使用电脑,所以她仍然打电话给她女儿,用传统的方式写信给女儿。史密斯太太会喜欢一份本地的报纸,乔想。
所以第二天早上,乔送完报纸后,马上回到家,开始设计梅多斯伯里镇的报纸的头版。连报纸的名称他都想好了:梅多斯伯里镇星报。乔想:太棒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兴奋,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的。首先他所必须做的就是想出至少六到七条新闻,写出来,打印出来,再复印出来,然后就拿去报亭出售,每一份至少卖50便士。他不但会是梅多斯伯里镇的第一份报纸的创办者,他还会凭此富裕起来。
然而,乔很快碰到了一个问题:在“梅多斯伯里镇星报”字样的下方只有一片空白。他姐姐说的没错:根本没东西可写!他坐了很久,绞尽脑汁想新闻。他想起了他的邻居杰克逊先生,上周他的车被刮花了。哈,有一条新闻了。乔马上用大大的字母写下标题:梅多斯伯里镇的大破坏!但往下他就不知写什么了。他决定去采访杰克逊先生。
“啊哈,”杰克逊先生说道,“真的没什么事,我的车就是被蹭了一下。”
“你知道是谁做的吗?”乔问。
“不太清楚。”杰克逊先生说道,“可能是一个意外。”杰克逊先生的话让乔非常沮丧,因为这件事根本没什么新闻价值。
回到家,乔把他的苦恼告诉了姐姐。姐姐叹了口气,说道:“你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吗?你在等待新闻来找你。你必须走出去,去找新闻!”于是,乔骑上自行车来到镇上,寻找新闻。公园里的一棵树倒了,镇中心的旧肉铺关门了,几个新来的居民搬进了街尾的大房子,超市正在进行微波炉促销活动。这下,乔意识到,这儿真的没有什么新闻。
他再次坐在电脑前,写下一个新标题:什么事也没发生!
看上去挺好。啊,漏了一件事。在标题下,乔用小一点的字号写道:乔﹒巴恩斯报道。
太完美了。他想让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好记者。
这是《梅多斯伯里镇星报》的第一期报纸。看起来棒极了!乔把它打印出来,然后跑到复印店,复印了100份。第二天早上,他带着所有的报纸来到了报亭。他问报亭老板威廉先生是否愿意代销。威廉看着《梅多斯伯里镇星报》,大笑起来。
“当然,”他说道,“每个人都会喜欢这份报纸的!”
一天结束,《梅多斯伯里镇星报》第一期销售一空。乔准备去复印多一些来卖。这时电话响了。是BBC打来的。
“你好。我们找《梅多斯伯里镇星报》的编辑。”
“我就是。乔﹒巴恩斯。”
“乔,我们想聘用你……”
随后的几天,乔又接连接到了CNN、半岛电视台、路透社、法国新闻和其他新闻机构以及一些互联网网站的电话。
“我们需要一位年轻的记者。”他们说。
“我们欣赏你的写作的真实性!”他们说。
“我们喜欢你的直接的风格!”他们说。
BBC想派他去北京,CNN想邀请他到华盛顿工作,半岛电视台想派他去卡塔尔。
“不!”乔说,“我想留在梅多斯伯里镇工作。”
“但是梅多斯伯里镇什么事也没发生!”他们说。
“说的对。”乔说,“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结合文本分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个小镇”的16岁的乔办报纸的理由。
请分析文本中画横线的两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乔”这一人物是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人。
结合文本思考:《梅多斯伯里镇没有新闻》和《梅多斯伯里镇之星》哪个更适合作为小说标题?请就你选择的小说标题,探究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张晓明
①“文化工业”即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②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政策性用语的文化产业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甚至“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但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前者应该被称为“文化产业”,后者可以称为“文化工业”。
③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从英文的单复数上看出来:前者是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后者是单数——cultural industry。单数的文化产业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翻译为“文化工业”。很显然,单数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而复数的“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与“文化行业”同义,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味,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④最根本的区别是技术基础,即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如何对符号和文本进行“工业化复制”的技术变化进行分期。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到上世纪80年代欧洲人对文化产业概念的重新使用,观念嬗变的基本原因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依赖的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电信和广播技术,或者说“模拟信号技术”,而文化产业依赖的是网络技术,或者说“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模拟技术对文化内容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原则为条件,数字技术则可以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前一种叫做“大规模复制”,后一种可以叫“大规模定制”。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将文化产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⑤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其影响既深且广。比如,在企业微观层面,发生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从文化工业时期“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模式,变为网络化的知识型企业,并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模式转变为地域性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发展。又比如,在产业链层面出现了“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大规模的数字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竞争的基础性工程,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则成为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概念皆因此而生。作为一种“数字文化”,文化产业正在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明天。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我们只是竭尽全力转变观念、跟上变革。新时代“移民”的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将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今天的文化产业会如何看,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殷切期待着。
(选自2013-08-01光明网《光明日报》) 下列关于“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工业”是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源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强调标准化。 |
B.“文化产业”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用来说明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强调个性化。 |
C.“文化工业”是一种“大规模复制”,其技术基础是信息模拟技术,以现今电信和广播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生产。 |
D.“文化产业”是一种“大规模定制”,其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生产方式和性质上对“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概念作了界定,并批判了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言的文化产业。 |
B.第③段论述了在英文概念上的单复数区别,第④段从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角度指出了两者根本性的区别,这两段构成递进关系。 |
C.第⑤⑥段论述了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带来的既深且广影响,并且举例论证,最后表达了对当今文化产业的期待。 |
D.文章的标题是“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文本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层层展开,但论述的结构是总-分-总。 |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文化产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等。 |
B.人们观念的嬗变促使其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 |
C.企业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产业链层面的“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反映了这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 |
D.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效祖国,万里长征第一步
肝脏手术长期被世界医学界认为是手术的禁区。要在血管密布、管道众多的肝脏上动手术,无异于在刀锋上舞蹈。医生些微的不慎都将可能导致病人大出血死亡。世界上第一例肝癌手术是在德国实施的,1888年,一位女病人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手术成功的报道极少。
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肝胆外科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1956年,一位外国专家华了解了中国的肝胆外科现状后,曾经预言: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
这时候的吴孟超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当医生,在“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的指点下,他开始关注肝胆外科领域。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该院有史以的第一位肝癌患者,医院特别邀请上海的专家主刀。但在手术中,病人肝脏不断出血。两天后,病人因流血过多死亡。
这次手术的助手正是吴孟超。虽然病人家属、院方、医生们都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吴孟超却因此沉默了几天。他知道,病人的死亡是因为大出血,而大出血又是肝脏外科的一个薄弱环节——对肝脏解剖的认识不深入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制作肝脏的管道标本。只有把肝脏的各种管道分布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避免手术中的大出血问题。
当时,长海医院附近有个法医检验所,提供肝脏倒是不成问题。问题是,没有适合的灌注材料。吴孟超的研究小组曾经为灌注材料跑了好些塑料厂,试用了十几种灌注材料,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因为注入的塑料凝不住,等肝脏组织腐蚀掉时,标本也就散架了。
有意思的是,一个本毫不相关的消息,却让吴孟超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灵感。
1959年2月,在东京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得中国的首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消息传,全国一片欢腾,而吴孟超首先的反应却是:做乒乓球的材料赛璐珞,是不是可以用做肝脏管道标本?
实验成功了。之后,吴孟超的研究小组一鼓作气,又做出了108个肝脏腐蚀标本和60个肝脏固定标本。从大量的观察和资料中,小组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专家们经过研究确认:这是中国医生的肝脏解剖新见解,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中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从那时起,全国所有医院在肝脏解剖学上都采用了这个理论。而这个理论,也正是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大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年,吴孟超大学毕业时,因为小儿科的成绩最好,学校准备留他在同济医院小儿科做医生,他却“不服从分配”,坚持要做外科大夫。不久,华东人民医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招聘,郑宝琦教授正是外科的考官。如果没有郑宝琦的慧眼识人,中国就失去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
作为一个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每次走进手术室,都会觉得内心深处无比的清静和放松,并产生莫名的兴奋。对于一个83岁的老人和医院院长说,这种清静和兴奋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这里,吴孟超用他那具有神奇色彩的双手,在肝脏禁区弹奏着美妙的人生乐章。
“只要拿得动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在吴孟超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宝琦慧眼识人发现了吴孟超并指引他走进肝胆外科领域。 |
B.长海医院收治的该院有史以第一位肝癌手术的失败,震撼了吴孟超,他找到了手术失败的原因:对肝脏解剖认识不深。 |
C.为了解决对肝脏解剖认识不深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即把肝脏的各种管道分布弄清楚,以避免手术中大出血。 |
D.为了肝脏标本适合的灌注材料,吴孟超研究小组研究实验了十几种灌注材料,最后是一人纯属偶然的原因使他获得成功。 |
E.吴孟超从大量的观察和材料中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这正是吴孟超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大奖的原因。.主人公吴孟超出场前有两段背景材料,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背景材料的作用。
.文章最后说,如果当时吴孟超服从分配的话,“中国就推动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请结合文本对这个判断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
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有删节).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结合全文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的神态,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 |
C.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请赏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作者的父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却一直骗着儿子,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想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杀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并允许告发。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从学者,各处杖八十。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不过就总体上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又改为“辩护士”。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杀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
——(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 或者叫做“讼棍”。 |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