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开始与西方工业文明接触,如李鸿章已深感“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罐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之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之劳费。”于是主张“设机器局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以便“为内地开拓生计。”但当时朝野人士, 鉴于时局的严峻,亦赞成利用机器,但多主张以制造何者为先?
A.轮船、铁路 | B.铁路、织机 | C.织机、枪械 | D.枪械、轮船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互相牵制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独立施政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西汉一个学者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 |
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
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