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说明文阅读
①3G正式发放牌照,中国通信业一桩大事终于在2009年初尘埃落定。新通信时代来临,我们会发现,3G时代的手机不仅仅是手机,还是电脑、电视、直播中转器、导航仪、游戏机、信用卡。到底3G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改变呢?
3G手机一般正反两面各有一个摄像头,背面的摄像头用来拍照,正面的摄像头用来视频通话。这样,用户既可以在屏幕上看见对方的面貌,,在屏幕的右下角,还能看见自己的表情模样,可随时将自己的影像调整到最佳角度。
③如果说视频通话还不过瘾,未来3G手机还有望实现“电视通话”。安装一个特殊机顶盒和摄像头后,将手机和电视连接,就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看通话对方在电视里“现场直播”了。
④可视电话的功能还包括手机视频会议。以TD为例,在拨通12535之后,就可以开始手机视频会议。目前视频会议可实现4人同时对话。
⑤无论是TD还是CDMA2000,无线上网速度仍旧徘徊在几百K以内,不过中国电信宣称,CDMA2000网络不久就能让无线上网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2M。而联发科计划在明年下半年推出3.5G的TD芯片,让TD手机的传输下行速率高达2.8M,上行速率达到2.2M。
⑥普通的512K家庭宽带通过百度下载一首4.5M的歌曲,大约需要半分钟,而下行速率有1.2M,同样一首歌可以在4秒钟内下载完毕:如果下行速率高达2.8M,那么这首歌可以在2秒钟内下载完毕,说一眨眼之间完成也毫不为过。
⑦下载尚如此快捷,打开几个网页,通过手机MSN、QQ聊天,收发邮件等基本功能就更不在话下了。高速上网让线上游戏也有可能搬到手机的方寸屏幕之间。
⑧手机电视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GPRS:另外一种则是CMMB、DAB等广电模式。前者可以让用户与电视实现互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主动点播节目、定制服务,缺憾是产生的流量资费不菲:后者则等于将传统的电视屏幕搬到了手机上,让人们把电视揣进裤兜里,随时随地娱乐消遣。
⑨更新鲜的电视应用还在后头。韩国SK电讯推出一款车载电视,可以与手机相连,手机接收到电视讯号后直接传输到汽车内的电视屏幕上,解决了手机屏幕过小的问题。而华为的“位移电视”更是直接把手机和电视连为一体,如果用户看电视看到一半有事出门,手机可以在电视关机时立刻接通同一频道,让用户在路上也不会错过节目。当然,后二者目前虽然还是概念化产品,但3G网络成熟后就会择机推向市场。
⑩手机还可以充当房门钥匙、信用卡、交通卡、会员证、各种票据(如机票、火车票),甚至可直接用于超市购物。虽然现在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在3G发展较快的国家这已不是新鲜事。
⑾由于3G网络已经十分成熟,日本的运营商让手机也具备了不少“神奇”功能。比如用手机乘坐地铁和购物, 只需将手机放在读卡器上轻轻一刷,电脑联网直接从话费里扣除地铁票价(或者购物总费用)即可,其快捷简单类似于今天北京市民使用公交一卡通坐地铁。据介绍,这一手机万能模式在日本已经拥有2200万用户。而中国的运营商们也正在大力推广手机钱包、手机电子票等业务,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鉴国外成功模式,中国的“万能手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读选文概括:3G手机有哪些功能。
从第②段画线句中的词语“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第⑥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其作用。
列数字:
作比较:
试设想:3G手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细读第④段,请分析该段落的论证思路。

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李教授
马卫
那时候,教授极少,不像现在,教授似乎可以“批发”的。
准确地说,李教授是副教授,五十多岁,偏瘦,不苟言笑,同学们并不喜欢他。加上他方言极重,因此他的课大家不是打瞌睡,就是在下面看小说,中文系的嘛,对李教授主讲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感冒。不过,你可以不感冒,但你不能不考试。
这一学期是考查,李教授刚在讲台上宣布,大家就三呼万岁。特别是那些女生,有的连笔记也不记,这时恨不能上去吻两下李教授。可李教授接着说,考查么,得出项目。大家就鼓起眼睛,看他出什么项目。李教授把全班五十一个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十七人。
第一组,去调查补鞋。那时的皮鞋是高档商品,用破了要补,哪像现在,从不补鞋,破了就扔。
第二组,去菜市场调查小菜价格。
第三组,去商场调查处理品。
这下,大家都有点怵。不过,既然是考查课,只要认真去做了,老师一定会打个及格的。我被分在调查补鞋组,刚好皮鞋有个小洞,正需要补呢。那时补鞋一般是一两角钱的生意,我们一个月生活费不过十七块五角,两角钱也能起大作用的,一碗面条才一角二分呢。
下一次上课,李教授要我们一个个地汇报,并现场给打考查等级。
这有什么好汇报的?
不过,我们还是一是一、二是二地向李教授汇报。比如我说,我皮鞋那个洞,皮匠是按补的面积收费的,一两公分以内,一角,三四公分以内,两角,五公分及其以上,五角。
李教授说,对,这是时下的标准。你和皮匠讲过价没有?我心里嘀咕,这事儿如何讲价啊,都是明码实价的,但不敢说出口。李教授讲——其实,这种事还是可以讲价的,不是把价讲下来,而是让皮匠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成本。既然是按面积收费,那补的圈子内,你可以叫他多扎几道线啊。
我恍然大悟,确实,那样补出的皮鞋扎实多了,又没有违背皮匠的收费标准。
真正是教授,只有他才想得到,绝了。
更绝的还在后头。调查小菜的这组汇报完了,李教授统计,有葱,有白菜,有莴笋,有生菜,有洋芋,有紫菜等十几个品种呢。最后他说,你们全都上当了。
同学们吃惊。
李教授说,你们去市场的那天,他也去买菜的,但是价格比我们调查的便宜一半。原因极简单——我们调查的时机不对。当时大家想,就是做个作业,所以早早地上了菜市场,随便问,算是完成任务。这时菜农或贩子才挑着菜来,所以贵,因为这时菜看着水灵鲜嫩。到了十一点以后,菜叶子开始萎缩了,菜也就便宜下来了。
面对李教授,你不服不行。
到商场调查商品打折那个组更是简单,只要记下原价、打折价是多少就行了。比如一件衬衣,原价五十,那时五十是大数目,打折价十五。
李教授问我们,你们哪个发现了商机?
我们是学生,不是商人,当然发现不了商机。李教授说,如果你以十五元一件买下来,重新洗、熨,然后运到商场,以二十元一件批发,一定有人抢购。因为打折品并不是质量问题,可能是样式过时,或运输途中脏了等等。
我们想,这李教授,真是“人精”啊,要是他做生意一定大发。
可李教授不做生意。
李教授抠门儿,在学校是有名的。他真的连一把小菜也要讲半天价,仿佛不讲价他就不是经济学教授似的。
李教授在我们毕业的前两个月死了,肝癌。
他的遗嘱上写道,将存款一万四千元捐给学校,其利息资助贫困学生。
那是1984年啊,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
送别李教授那天,全校同学们自动停课,一程又一程,把他送到山上下葬。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文章叙述了李教授布置的调查作业,根据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调查项目
李教授的分析
学生的反应
补鞋
补的圈子内,多扎几道线
(1)
小菜价格
(2)
不服不行
(3)
打折价买回,提价批发卖出
赞叹不已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教授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说说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描写李教授的“不苟言笑”且“方言极重”?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般来说无非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大家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
B.东阳木雕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它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栩栩如生
C.卷心菜产区的菜农虽想尽办法,但偶尔来的批发商收购,对他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D.“天价酒”丑闻发生之后,被举报者非但不省己过,不思改悔,反而再接再厉,关起门来清理门户。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作者:余显斌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1)相同:
(2)不同:
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伟大的力量
⑴伟大究竟是怎样成就的,决定伟大的力量究竟在哪里?
⑵决定伟大的是两个最基本的力量。一个是时间,即伟大的时间函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事的价值就显现了。例如,我端杯子喝水是正常行为,连喝50个小时叫行为艺术。如果我这个动作保持5000个小时,我就成了雕塑。
⑶实际上一件事是不是伟大要靠时间去证明。当你做一件你希望它伟大的事情时,首先要考虑你准备花多少时间。如果是1年,绝对不可能伟大,20年就可能有机会了。在大足石窟,一个人坐着小板凳,敲了70多年,于是他也就成了塑像。而敲20年的都不见了。
⑷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在互相转化。当所有的聪明人都急于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决策就成为一个愚蠢的决策。反过来,一个愚蠢的人做了一个谁都不相信的愚蠢的决定,然后,每天都倒腾一点,虽然很慢,但到第18年时他的竞争对手都不见了,到第20年他就成功了。时间使愚蠢的人变成聪明人,而聪明人想偷懒节省时间,却使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所以,伟大的人一开始做的决定常常被认为是愚蠢的,但他往往用十足的耐心,靠时间去颠覆世俗观念,成就伟大。
⑸另一个决定伟大的力量就是跟谁一起做。你花了很长时间,但不是和伟大的人一起做,这件事就会沦为平凡,你就会和英雄无关。
⑹我在纽约做世贸项目的时候有一个极深的印象:所谓创造历史,就是在伟大的时刻、伟大的地点和一群伟大的人做一件平凡的事。具体行为都很凡庸,如讨价还价等等,只是时间、场合、人物是伟大的,结果这些平凡的事改变了历史。相反,普通人是在平凡的时间、平凡的地点和平凡的人做着看似伟大的事情,其结果没有改变任何社会现状,也不会改变任何人。所以,要想成为伟大的人,就要选择伟大的时机、伟大的伙伴。
⑺你选择了好的伙伴,然后以足够的时间做一件常人还看不到结果的所谓不正确的事,你就有机会成为非常伟大的人。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不仅仅要敢于坚持原则,而且要敢于坚持“错误”的原则。错误到头了,真理就出现了。讲的就是敢于坚持一个别人看不到结果的事,靠时间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同时团结一些伟大的人来共同完成。
(作者:冯仑 选自《读者》2008年第7期《怎样成就伟大》一文,有改动)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第⑹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请分析第⑺段画线句中“错误”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聪明人”和“愚蠢人”常常相互转化。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请选取一例,加以简要评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