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屋
张 炜
(1)我居住的这座都市,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丛丛高山,它们笼罩在雾气下的神秘诱惑我,甚至是召唤我。我每次走进大山深处时,心境都为之一变,有时甚至会为这样的情绪所惊喜,在心底自问一句:多么奇怪啊,仅仅是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来到了这里,而此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啊。寂静的山谷,树的谛听和注视,还有鸟儿问答。山石裸露,云母、石英的闪光。黄昏时刻,一种低沉的山之咏叹开始了,它感动我们,我们却找不出它的源头。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若有若无的声音。大山的早晨也有这种咏叹,但那又是另一种色调和意味。
(2)山中绝少人烟,只偶尔看到几处遗下的小小山屋。它们如今完全被丢弃了,主人是谁又为何离去,这已经是个谜了。大约仅仅是几十年前,这些山屋还被人兴致勃勃地打造,而今打造者却弃它而去,再无踪影。人的兴致真是奇怪的东西,它总是忽东忽西没有确定,变化无常。但我可以想象其中的原因:山下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山上的人于是再也待不住了。
(3)小屋里的人不是和尚,他们是守山人,林场工人,或其他什么人。他们下山寻找新的日子,于是把原来的工作连同心情一块儿丢下了。我稍稍有些困惑不解的是,难道现在的山上就不需要那些工作了?比如说大山不需守、林木不需护,连同其他一些山里的营生,在现代都可以一并省略?
(4)不管怎么说,一个个挺好的小屋就这样被遗留山上,它们空空的,静静的,黑黝黝的。屋里有一种烟火气还隐约可闻,但这需要用心去嗅。我长时间在山中徘徊,寻访了许多山屋:也就在这样的时刻,我竟然私心大发。我在盘算一些事情。因为我发现这些小屋比最好的帐篷还要坚固,而且就扎在了帐篷应该扎的地方。我欣喜地发现这远离尘嚣的山屋可以成为我这个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看过了一个个山屋,搬进了其中的一座。因为一个渐渐走近中年的男人有些惧怕了,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被尘嚣围追堵截的狼。逃离之心人皆有,有缘遁迹几人能?多么奢侈的思想和行为,多么繁华的简朴。
(5)偶尔有好友来访,他们总不忘捎来一些吃和用的东西。这样的白天或夜晚啊,是多么愉快的时刻,好像整个的友谊都变得簇新了。大家一块儿从拥挤中,从无边的繁琐中挣扎出来,这时大大地舒出一口气。山下,凡是不好的消息都不愿提起,暂且让我们与他方隔绝。这里有树林山泉和鸟兽,有久违的一切,于是什么都不缺了。朋友当中的大多数没有长时间离城的条件,他们只好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去。我从他们的身影联想起自己,想这几十年的光阴,想那些消磨和耗损,想每一个人究竟会被什么拖累、拖累一生?这样直想到许久,想到头疼。
(6)我有一个聪慧的朋友说过:人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更不是役使和被役使的关系,而应该加以调整,调整为崭新的关系。究竟怎样调整?没有说。不过我深深理解这种渴望和想象。是的,人在物质世界中要获得一点点自由,大概离不开这种调整。人的烦恼在许多时候的确来自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可怕的、没有尽头的物质欲望把我们自己淹死了,可我们仍旧在一刻不停地往这浑浊的污潭中加水,一直弄到彻底的灭顶之灾。
(7)我在山屋中愉快而真实地生活,高效率地劳动,日常生活用品却消耗甚少。我这会儿真的感受到了美国梭罗的自得,也真的认为一个人并不需要那么多。同时我也进一步明白了,简朴的生活并不等于简陋的生活,更不等于难以为计的尴尬,不是无米之炊。(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山屋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作者为什么要放弃都市生活而隐居山屋?概括回答。
综观全文,作者的山居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每次走进大山深处,作者的心境都会为之一变。主要是因为山间景致太美,恍若人间仙境;徜徉其间,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可忘却。
B.山下城市生活的繁华热闹对于山民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山民们因此丢弃山屋,下山寻找新的生活。
C.“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久困都市、渴望隐居的作者得其所愿之后的欣喜和兴奋。
D.作者以山屋为中心,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山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画面,写出山屋的神韵,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E、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抒情为主,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借以摆脱现实困扰的心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D.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本色南瓜
杨文丰
①黄昏做饭,削起南瓜,南瓜特有的清甜气息,就在厨房里弥漫开来。闻着南瓜的清甜气息,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②早春布谷声里,农人会从瓮里请出灰白或黄白色的南瓜种子,晒晒太阳后就将之浸入刚刚好不至于烫手的温水,一般浸种需大半天,然后转移入盆钵,这是催芽,约莫过两个昼夜便可发芽。
③童年时,我喜欢跟祖母去菜畦种南瓜。祖母将发了芽的南瓜种子,从陶钵挖起,植入湿润酥松的畦里,每穴植一两粒。种植方式是以木棍扎个穴,点播,浇透水后,再覆盖一层含草木灰的薄薄的营养土,畦上还要搭一片半遮阳的稻草棚。
④南瓜性情温和朴实,对土地要求不高,对这个世界的索求也不多。你只要选好四边开有排水沟、地下水位低些、稍稍肥沃的畦地,整整平即可作南瓜地。
⑤南瓜种子植入菜畦后,不出几天,心形的叶子就出来了,一天天见长。夜露朝露经常有,再浇几回水,南瓜叶儿就日益增多,热闹起来。这嫩生生的南瓜叶儿,单叶互生,两面密被茸毛,叶缘及叶面泛着白斑,边缘则是不规则的锯齿,以手抚之,尽管感觉很柔软,然却微微扎手。又过几日,花冠钟状、雌雄同株异花的南瓜花儿就开了。这粉黄粉黄中稍泛微红的南瓜花,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静静地开,悄悄地开,有些寂寞地开。
⑥南瓜花凋谢后,花座下的南瓜雏形便彻底露面了,如同走向少女、日益俊俏圆满起来的农村小姑娘;也有些像灯笼,内充乍寒乍暖的山野之气,沐浴时紧时慢的天籁之声,由虚而实;还仿佛大有容纳天地苍茫之势,一步步丰满成扁圆形。而且,瓜纹也相应地由密而稀,由深而浅,皮表纵沟相邻,如柚瓣隆起。愈长愈实,愈长愈静。色,则由嫩绿而青绿而黄绿,及至秋风(微博)初起,则呈出黄褐色。粤东客家民谣:“四月吃南瓜。”在过去那“一穷二白”的日子里,在南方,尤其在粤东山区,南瓜一直是和青黄不接、仓中乏粮的“四月荒”联系在一起的。那时节,对天地人要求不多,却长得大、实、美,静静地蹲在天幕下地上的南瓜,既是自然界无私馈赠人间的奢侈食粮,也是农家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度荒食物。经常是农人把半大不小的南瓜,从地里抱回来,洗去泥土,若皮嫩自然用不着削皮,也舍不得削皮,置于案板,切得案板“笃笃”响,尽量切得大块些,投入锅里,有时还投入一把两把米,或者再撒进一把番薯干,就让大柴火小炭火煮粥。常常米还未煮烂,农家饥饿的孩子,就躲着大人,揭起蒸气直涌的锅盖,迫不及待地用木勺捞南瓜充饥。那时,好多农家甚至基本要靠南瓜充饥度日。
⑦南瓜还是那个南瓜,然而,随着生活的富足,在今天,许多人吃南瓜,已是为了食疗,或者是为改善食谱。
⑧每当妻从街上买回南瓜,可以烧蒜白吃,南瓜烧蒜白,色彩分明,最能吃出清香甜鲜。也可与绿豆混入压力锅,熬汤,熬汤的老南瓜,千万莫去老皮,那老皮吃起来,最粉得有滋有味呢。然而,南瓜在今天却谁也不会多吃了,大家知道吃多了易生中医说的“湿气”,而这些,在生活贫穷时,是谁也未及计较的。
⑨今天吃南瓜,我还时常想到“本色”两字。想到自己现在虽栖居繁华的大都市,但本质上还是从山野走出来的,是山野的儿子,不能忘记苦难的过去,不能淡忘清淡的本色。——南瓜的本色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清淡吧。南瓜从地里抱回家,置谷堆里或厨房,日子愈久,其色愈金黄——清清淡淡的金黄。南瓜,以其金黄色的清淡,教人回味:无论是否艰苦的岁月,都得对一瓜一果感恩;在幸福指数较高的日子,更得生活得清淡。
⑩纵使千年万年后,我想,这南瓜,仍当在土地之上,舒展藤叶,摇摇曳曳,朴素结实,敦敦实实,宛如黄金……
请赏析文章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文章第⑤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特点?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分条概括文章中“南瓜”的特色和功用。
“本色南瓜”中的“本色”到底指什么?请说出你对“本色”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一样的城
文/李萦枝
(1)接触地面的瞬间,我有一种绵软的匍匐下去的感觉。青藏高原的空阔闪电般迅速展开,耀眼的明亮强大得使我近似胆怯地半眯着眼睛。这明亮像一面奇异的镜子,照见了我自身。我看见自己在拉萨的天空下通体发亮。
(2)我以几近膜拜的心迎着高原之上的日光。阳光是稠密、坚韧、油性而片状的。它肆意倾覆,在道路、旷野、河流和群山之上流泻,以交响乐般的恢弘拍打着高原的寂静。万物发疯了似的在质感的丰厚中高亢地敞开自己。当它涂抹着我的身体,我感到一种饱满的幸福,类似果实看见了自己甜美、殷实的肉体的光泽。
(3)我的眼睛向上,眩目的光芒后面是蓝得不含一丝杂质的天空。蓝,近似执著的澄净,使天空无比高远。当我的目光拂过天空,像一滴水融进湛蓝的海,我忽然获得释放自己的快乐。我在天空中看见了尘世之上的道路通往四面八方。心飞奔而出,鸟儿一样展开翅膀,以自由的姿态抵达深处的蓝。
(4)天空有着宁静与热烈的两重世界。蓝之于阳光如同冰之于火,火并不融化冰,而是彼此映照。拉萨的天空是极端的阳光和极端的蓝的统一,它因而是强烈的。
(5)当我的目光从天空折回大地,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藏民的身影。略显笨重的藏袍,领子、袖口、袍的边缘用各种亮色镶边,在阳光下变得绚烂。黑而非光滑的发辫,因为不经常梳理显得毛茸茸的,就像毛线被反复磨擦后的样子。脸黑得发红,瘦削,粗糙而结实,留着日照和风的痕迹。我看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隐忍,平静,甚至淡淡的迷茫。
(6)他们在拉萨的大街移动脚步,身上散发出混合的气息。这气息经过我,在我的视野里带出了旷野的苍茫,风的刀刃,帐篷的孤单和行走在高原上的坚韧。能够想象那是怎样的骨骼、肌肤和内心的愿望支撑起世代的藏民在高原之上站立和生长。
(7)我在风中经幡的劈啪声中聆听他们的心跳。他们把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抽象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然后是印上去的经文,像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我相信他们一生都在祈愿的途中,祈愿成了他们生命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本身。在午后大昭寺门前的石板上,我看见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有着金属光芒的后背缓缓前倾,与伸出的双臂一起向前滑去。掌心贴地,终于全身俯下。我想到了“倾其所有”这四个字,朝拜者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一颗虔诚的心完完全全呈示在佛的面前。
(8)藏袍的投影及其褶皱里细微的黑在我的感觉中弥漫开来,将我的思绪带往寺院佛殿里的幽暗。走进幽暗的藏民,脸上的表情是宽慰的,眼睛里有一抹幸福的光亮。他们挤挤挨挨连成一个长队,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向佛磕头。铜盏的佛灯中一根细小的灯芯吮吸着奶白的酥油,开始伴随着六字真言在黑暗中吐出手指大小的火焰。每跳动一下,都像心灵的一次歌唱。当酥油灯聚拢,像一群尘世的孩子排列在佛的膝前,整齐地亮出歌喉。这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饱满,向着高处,直至喷溅出黄金的液滴。从这里经过的人是快乐的,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心火焰一样绽放。站在一侧的我沐着火焰的光辉,心中充满莫名的感动。红尘之上,为心灵点一盏灯该有多好。
(9)在布达拉宫的一个大房间里,看到了黄铜质地的转经筒,正方列队排列。我听到了绕着木头轴心转动的经筒发出“骨碌碌”的声响,这声音在黑乎乎的屋子里有一种模糊的生动。我知道,我所听到的是厚厚的经文被传诵的声音。时间多久,它就能传诵多远。紧挨在我身后的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藏族老太太,乱线似的皱纹丝毫没有减弱她眼睛里的明亮。她一只手推着转经筒,目光安详地注视前方,仿佛她正随着转经筒的声响在一条路上兼程。
(10)众多的手不停地挨个推动着转经筒,像转动时光。站在寺院的一角,我有一种边缘的感觉。远远地看着,恍惚中的寺院就像一座灯火的城池。酥油灯亮遍每一个角落,灯光显现了念经的喇嘛绛红色的藏袍,墙上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调为底色的彩画,深红色的廊柱……这些温暖而瑰丽的色彩在黑暗中类似一种放大的喜悦。藏民的身影穿梭期间,来来往往,生生不息,渴望灵魂永远不落。
(11)我忽然有一种落泪的感觉,因为幸福。如果说拉萨是一座阳光的城,那么拉萨的寺院则是灵魂的城。在那里,众多的心点燃,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盏灯。
试联系文意,说说文章以“不一样的城”为题的含义。
简析第三段的写景手法。
第(7)段划线处细写午后大昭寺门前藏民们的祈愿,用意是什么?
赏析第(8)段画浪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选择2分,共7分)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还表现在能够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象之本也”。众所周知,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
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在《易》中,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它们阴阳调和,相反又相正,对立又融合,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等等,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种思维品格,在汉字孳乳过程中的“反训”现象里,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反训”,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一类“反训”字,就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是民族智慧的显现。
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的具象性,使其自身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而在使用历史中,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楷书端庄雄秀,草书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汉字是矩形结构,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再一点,汉字的内质充满了审美的敏感,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被惊叹为“诗之魂”,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可以这样说,当代人包括当代青年,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其脉管里流淌的都是祖先的血液。汉字中的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在汉字教育中,充分注意这一点,对于继承汉民族优秀的品质,发扬汉民族灵动的智慧,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无疑将大有裨益。
(摘选自商忠的《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有改动)
下列不能支持汉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说法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即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
B.《易》中,由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最后演成的六十四卦。
C.《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
D.汉字孳乳过程中有“反训”现象,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的意义表现在能够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B.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造字原则与方法,充分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重体悟、重具象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方式。
C.汉字的外形具有灵动美,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D.我们在汉字教育中,要充分挖掘民族认知心理的丰富蕴涵,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

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展开论述?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有年:丰收年②忭(biàn):高兴、喜欢③伊:发语词,无意义④太空:宇宙⑤冥冥:形容高远、深远
文章第①段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记喜”的事件,有何作用?(2分)
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本文集中体现了苏轼的思想情感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