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人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篱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句子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箱箱时鲜水果色泽鲜艳,令人垂涎欲滴,可谁知任意切开几个一看,里面全都腐烂变质了,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B.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企业的决策如果因为初获小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那么他的公司将很难取得大的发展。
C.两组建筑,一水之隔,铁黑与雪白对比,壮美与精巧映衬,是那么的强烈,游人到此无不叹为观止。
B.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他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失了。
下列句中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04年初春的神洲大地,阳光明媚,全国人民喜气洋洋地沉浸在一个特殊的春天里,谁也不曾想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在各地蔓延。 |
B.他这样做自认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
C.失学儿童无助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海外华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当即决定损赠200万元人民币帮助这个地区的贫困孩子入学。 |
D.她的歌声能与专业歌手媲美,音色清脆甜美,音域清纯厚重,悦耳动听,听人振奋。 |
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A.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夫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剥回。 |
B.“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 |
C.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
D.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
下列歇后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
B.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
C.往后,不论遇到啥问题,必须弄个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一点也不含糊。 |
D.蒋介石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他不会来救你韩六爷的驾了。 |
下面这个句群中,有一个句子不属于这个意义的结合体,从而破坏了整个句群严密性与和谐性,这个“离群句”是( )
①显然,最好是能培育抗病能力特别强的作物品种。②至于抗病品种是不是种在任何地区都抗病,则关系到如何使用抗病品种的问题。③育种工作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容易得病的作物品种中,并不是所有的植株都会得病,总能找到个别抵抗能力较强的没有得病的植株。④育种工作者把这种植株挑选出来,再经过进一步的选择,就能把它培育成抗病品种。⑤例如抗黄萎病的“辽宁3号”棉花品种,就是从“关农1号”抗病品种选育出来的。⑥甚至可以选出完全不会得某种病的品种。
A.① | B.② | C.③ | D.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