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图,出现“不同收入群体对物价的敏感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②物价高低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
③物价影响购买力 ④收入水平决定物价水平和消费量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下列说法与之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
B.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用小松树的成长比喻新事物的成长过程,“时人不识凌云木”是因为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③新事物最初往往比较弱小④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全球变暖又对促成灾害性天气的其他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海水变暖,为风暴提供了更多能量;地球大气层升温,会使其保留的更多水分通过暴风雨倾斜下来……这告诉我们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正逐渐被人为事物的联系所取代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理与气、知与行、心与物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B.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
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
英国管理学家霍金森说:“哲学的任务在于它必须先于行动。倘若哲学家不能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就应成为哲学家。”这一观点强调了
A.哲学对管理实践有指导作用 |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
C.真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D.管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