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子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
|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
|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
|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
|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
|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
|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
|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
| C.立即对日本宣战 |
|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
一战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战后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
|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