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加强监察,严惩贪官 | B.选官须注重才学 |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
C.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 D.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福建省漳浦博物馆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碑上方正中竖刻“皇帝敕喻”四字楷书,正中间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诒十年(1417年)正月二十七日。”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明朝
A.地方机构的改革 | B.君主专制的加强 |
C.太监与大臣的矛盾 | D.抗击倭寇的情况 |
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