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
|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
|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
据不完全统计,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象牙等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以为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昂贵。”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由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经济活力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凝聚力量,成就未来”是首届“时代徽商高峰论坛”的主题思想。这也是400多年前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形成该精神的根本原因是()
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 B明清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C徽商拥有丰富的经营之道 D宋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道:“乡音龢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是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③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 农业集市出现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利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