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A.英国调停推动《马关条约》签订 |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
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
C.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
B.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
D.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D.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
C.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