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俊沉下僚” |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 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A.阴阳五行学说 | B.大一统学说 | C.仁政学说 | D.天人感应学说 |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 | B.仁政治国 | C.严刑酷法 | D.经世致用 |
“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 B.儒家和道家 | C.法家和儒家 | D.墨家和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