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 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
A.实行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市场经济体制 |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 )
A.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 B.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 B.增加了政府收入 |
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 D.扩大了社会消费 |
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高达7.7%,增幅再惊世界。美国彭博社评论:“中国经济的复苏主要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和公共房屋的建设上。”下列经济政策中,与材料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最为类似的是()
A.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 | B.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
C.世界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 | D.20世纪末美国的“新经济” |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 D.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