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联社报道:围绕解决“财政悬崖”危机的问题,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于2012年12月18日提出一套代替方案(“B计划”),计划延长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下家庭的所有现行税率。但这套备选方案提出不到24小时,白宫方面就于19日发表声明说,这套“B计划”即便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也会否决它。上述材料表明美国
| A.政党政治激化了总统与国会的矛盾 |
| B.属于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立法权 |
| C.司法机构不作为,总统权力太大 |
| D.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棱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 A.颁布“解负令” | B.发放公职津贴 |
| C.组成“四百人会议” |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
|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
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它说明
|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
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
| 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 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 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