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他是什么时期的人?
(2)文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3)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①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该宗教除了对建筑方面有影响外,还对文学等方面有影响,试列出一部受该宗教影响的中国文学著作。
②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
③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哪一类?
古老的国度,千年的文明,神秘的面纱,是旅行者爱好者魂牵梦绕的文明之旅,这段悠长的旅途需要慢慢走、细细品。让我们共同踏上这段旅程,领略东方文明的魅力。
①以你的生活地为起点西行,途径的四个古代文明区域依次是什么?
②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试举出古代人类文明两种交往形式的史实各一例。
③今天,开放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你认为应怎样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①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两福美术作品,从图中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
②图一、图二两幅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6分)
③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图一、图二所示的美术作品外,你在学习历史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至少写出两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⑴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
⑵指出材料一中“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写出两点即可,4分)
⑶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看下列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关于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请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排序:
①②③④⑤。
⑵图二中,商鞅舌战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
⑶你怎样来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