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用兵。 |
B.陈力就列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
D.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名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社稷之臣也曰:“非我也,兵也”。 |
B.固而近于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斧斤以时入山林 |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两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录校尉;父儒,桓帝时太常。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四迁为庐江太守。后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势力战,大破之,郡界平。后安风贼戴风等作乱,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其余党辈原为平民。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中平三年,江夏赵慈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拜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服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祗禂,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后汉书·羊续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令长贪洁贪洁:贪猾廉洁
B.贼既清平 清平:清净平静
C.车服羸败 羸败:瘦弱破败
D.候民病利 病利:疾病和利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逆知其状②悉使负水灌火
B.①续受而悬于庭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②何以资尔母乎
D.①拜续为南阳太守②续为上言
3.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羊续清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②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服羸败③续为上言,宥其枝附④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⑤观历县邑,采问风谣⑥其资藏唯有布衾、敝祗绸,盐、麦数斛而已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续因受窦武的牵连被罢官,但他能静居自守,闲适泰然。
B.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羊续调发数万兵力,并势力战,把敌人打得大败。
C.朝廷任命羊续为南阳太守,他穿着破衣,只带一名随从,沿小道一路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郡中人惊奇震恐,没有人不被他慑服。
D.羊续的妻儿在南阳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羊续实在供养不起他们,只得让妻儿回老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县余贼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子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绰)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大者任重 任:承载
B.上令朝臣厘改旧法厘:逐步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 舛:错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②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
B.①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②因谓朝臣曰
C.①上为之改容②共为朋党
D.①为征税之法②上悉从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①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④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D.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占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两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录校尉;父儒,桓帝时太常。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四迁为庐江太守。后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势力战,大破之,郡界平。后安风贼戴风等作乱,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其余党辈原为平民。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中平三年,江夏赵慈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拜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服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祗禂,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后汉书·羊续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令长贪洁贪洁:贪猾廉洁
B.贼既清平 清平:清净平静
C.车服羸败 羸败:瘦弱破败
D.候民病利 病利:疾病和利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逆知其状②悉使负水灌火
B.①续受而悬于庭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②何以资尔母乎
D.①拜续为南阳太守②续为上言
3.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羊续清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②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服羸败③续为上言,宥其枝附④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⑤观历县邑,采问风谣⑥其资藏唯有布衾、敝祗绸,盐、麦数斛而已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续因受窦武的牵连被罢官,但他能静居自守,闲适泰然。
B.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羊续调发数万兵力,并势力战,把敌人打得大败。
C.朝廷任命羊续为南阳太守,他穿着破衣,只带一名随从,沿小道一路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郡中人惊奇震恐,没有人不被他慑服。
D.羊续的妻儿在南阳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羊续实在供养不起他们,只得让妻儿回老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属县余贼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 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秦伯说,与郑人盟
C.坐客莫有知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译文: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译文: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译文:
方山子,光、黄① 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宗:推崇,归附。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 使酒:酗酒任性。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 傥:倘或。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 ①③④⑤C. 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