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一个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 )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的争辩
③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出发点不同
④生活处处有哲学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八项规定”颁布一年,中央从治理“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月饼盒子里的腐败”、“纸片上的腐败”……一项项,一条条都是从细处抓起,这体现了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 |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D.有量变必然有质变 |
《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含义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去它的一半,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这句话
①违背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包含了对立统一思想
③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④未看到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因为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
习近平同志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告诉我们要
A.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C.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 D.大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