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科学家将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也表现出“疯长”症状。根据水稻幼苗该症状的表现和喷施赤霉菌培养基滤液的关系,科学家进行了推测,并选择水稻幼苗随机分组设计实验证明。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编号 |
推测 |
实验组处理 |
对照组处理 |
A. |
赤霉菌能产生赤霉素 |
喷洒赤霉素溶液 |
喷洒等量蒸馏水 |
B. |
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 |
接种赤霉菌感染 |
不进行任何处理 |
C. |
赤霉菌产生促进水稻生长物质 |
喷洒赤霉菌培养基滤液 |
喷洒等量不接种赤霉菌的同种培养基滤液 |
D. |
赤霉菌产生促进水稻分裂的物质 |
喷洒赤霉菌培养基滤液 |
喷洒等量赤霉素溶液 |
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l能说明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左右 |
B.图2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
C.由图3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
D.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专一性 |
如图,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
B.甲→乙和丙→乙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
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
如图表示某种有机物加入某种酶后在0~80℃的环境中,有机物分解所得产物的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依图判断,在0~80℃环境中,酶的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合理的是()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l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
B.图2中进行①过程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
D.夜间有O2存在时,图2中过程②主要发生在线粒体 |
将某植物的相同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为合适
B.b点时细胞由于失水过多导致死亡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的
D.6min时两组均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