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料染色动物细胞,以鉴别动物细胞的生活力。其染色机理如下:FDA本身不产生荧光,也无极性,能自由出入完整的细胞膜。当FDA进入活细胞后,被细胞内的脂酶分解,生成有极性的、能产生绿色荧光的物质——荧光素,该物质不能自由透过活的细胞膜,积累在细胞膜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活细胞产生绿色荧光,因其使FDA分解产生荧光素
B.死细胞产生绿色荧光,因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C.若细胞壁有损伤,FDA则会从细胞中流失,观察不到荧光
D.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FDA和荧光素是否能自由透过活的细胞膜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 B.消化酶 | C.激素 | D.葡萄糖 |
右图表示细胞膜上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受体基因的克隆技术操作过程,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获得该mRNA的最佳材料是受精卵 |
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最可能使用的载体是大肠杆菌 |
C.完成过程①②必不可少的酶分别是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
D.探针筛选的目的是淘汰被感染的细菌,获得未被感染的细菌 |
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的产品。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表达的是
A.棉花细胞中检测到载体上的标记基因 |
B.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的基因 |
C.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的mRNA |
D.酵母菌细胞申提取到人的干扰索 |
下图表示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图中物质a、b、c、d分别是
A.a—目的基因、b—限制酶、c—DNA连接酶、d—质粒 |
B.a—质粒、b—限制酶、c—DNA连接酶、d—目的基因 |
C.a—质粒、b—DNA连接酶、c—限制酶、d—目的基因 |
D.a—目的基因、b—DNA连接酶、c—限制酶、d—质粒 |
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一定已经达到K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