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诗人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做文后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长恨歌》作者;银河化用故事;石壕村是《 》所写的地方;《长生殿》作者是。诗人这样写的好处是:
2.“人间自有银河在”的含意是
3.结尾两句诗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作者对马嵬史事的看法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不比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钱塘三五夜”指节,词中语句不多,通过三个意象的描写表现了此地上元日的繁华热闹。
2.整首词来看“寂寞山城人老也”的作用是,句中一词,便将上下片的光景做了,使人感受到密州三五夜的
3.“农桑社”正是村民在举行的社祭,祈求丰年。设想一下,苏轼这么一位亲民的官,听了这些箫鼓之声会有什么感受?
4.人说词的最后两句意象凄惨,请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比较下列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落何处,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两首诗都借用起征人的情,注重诗境,表现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边塞将士的普遍感情,引发读者的联想。
2.从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来看:
前一首诗描写时节,的景致,氛围基调
后一首诗描写了景致,气氛,基调
3.从所抒发的感情来看,诗人高适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将士、文人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所以前首诗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李益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他从军之地已经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黯然消失,所以后一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是
4.从艺术特色看,前首诗先写景,后两句写声成象,产生联想,整首诗结合,构成富有梦幻色彩的美妙阔远的意境;后一首诗诗人由引动绵绵,三者有机交融,令人触景生情,意境简洁空灵,语意含蓄不尽。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诗的开始用整齐的句,突出两种高雅植物的特点:春,秋桂
2.“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中的“自”字表达了什么含意?
3.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美人,美人指的是什么人?
4.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言志,山水即人,本诗乍读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稍加吟味,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试分析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把自己骤失宰相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才德经受考验,踌躇满志不露斧凿痕迹地表现出来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