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荷 叶 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                            (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
、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
、你是如何理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
、“我”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我”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
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
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

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节选)
[美国]库·冯尼格
哈里·纳什是一个五金行的小职员,也是业余剧团——北克劳弗尔德假面假发俱乐部的演员,成功扮演过很多角色,但他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每次导演邀请他时,他都会凄苦地问:“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他从不参加任何会议,因为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他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他还没有结婚,他不同女孩子出去闲逛——就连要好的男朋友也没有。
海伦·肖是一家电话公司的女职员,长期摆着同一副笑脸。应酬查询电话费顾客的职业生活,把她训练成了电话公司的一架殷勤有礼的自动机器:她能享受到的作为一个人的乐趣,大概就是被某个电影明星惠顾的幻想。
哈里·纳什与海伦·肖都被邀请出演《欲望号街车》,哈里扮演剧中的丈夫,海伦扮演剧中的妻子。同台演出使她萌发了追求哈里的决心。一次演出结束后,哈里面对到台上来祝贺的观众又准备逃走,海伦把他留了下来,说有礼物送给他。
海伦拿着礼物走回来。礼物是一本小蓝书,带有一条当书签用的大红缎带。这是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里非常尴尬,除了“谢谢”两个字以外再也想不到要说什么。
“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海伦说。
“唔。”哈里说。
“你不想看看我喜欢的是哪一场吗?”她问道。
哈里无可奈何地把书翻到夹着红带子的一页。
海伦凑到他身边来,读了一行朱丽叶的台词。“‘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她读道,“‘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她指着下面的一行。“现在看看罗密欧说什么。”她说。
“唔。”哈里说。
“你读读罗密欧的话。”海伦说。
哈里清了清喉咙。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读道。但是他的声调一下子变了。“‘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爱情的力量能做到的事,他都会冒险尝试,”’他大声念道,“‘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海伦说,她带着他向舞台一边走去。
“‘唉!”’哈里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
在海伦的带领下,他俩走向舞台的下场门。“‘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哈里说,“‘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海伦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人从舞台上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演员们举办的茶话会两个人都没有参加。一个星期以后这两个人结婚了。
他们生活得好像蛮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
“上个星期,”她说,“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你说我是不是咱们这里最幸福的姑娘?”
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还说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的。
“她们本来也是有这样机会的。”她说。
“她们多数人受不了那种兴奋劲儿。”我说。我告诉她俱乐部又请我导演一个剧。我问她和哈里能不能参加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啊?”
对小说以“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为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人物具有演员的身份,提示小说内容涉及的生活领域。
B.小说的标题是一个问句,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C.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把生活等同于演戏的行为。
D.形象地暗示小说主人公对戏剧表演的热爱。

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述送礼物、念台词的情节?
哈里和海伦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了,你认为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克·吐温的幽默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他终结了新英格兰作家对美国文坛的统治,使美国文学真正摆脱了附庸地位。虽然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当然,马克·吐温也说过:“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坚持30年。”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马克·吐温的笔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魅力,能驾驭巧妙的语言,把粗俗的市井生活变得意味隽永,耐人咀嚼。他在成名作《卡县名蛙》中展示了他透彻的洞察力,让人想到中国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卡县名蛙》是一篇赌徒轶事,作品中小斗狗和跳蛙分别与当年美国两大党头面人物同名:
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艺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呆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斯迈雷说蛤蟆特爱学习,学什么会什么——这话我信。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好像觉得自个儿比别的蛤蟆也强不到哪儿去。(《卡县名蛙》)
在《卡县名蛙》这样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对人类性格的一种轻松乐观的职业兴趣。随着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心理从希望走向幻灭,以及个人生活的变化,马克吐温的作品变得沉重起来,笔触犀利无比:
看到一家服装店,一股热望涌上我的心头:甩掉这身破衣裳,给自己换一身体面的行头。我能买得起吗?不行;除了那一百万英镑,我在这世上一无所有。……我问他们手头有没有顾客试过的不合身的衣服。我问的伙计没搭理我,只是朝另一个点点头。我向他点头示意的伙计走过去,那一个也不说话,又朝第三个人点点头,我朝第三个走过去,他说:
“这就来。”
我等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把我带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在一摞退货当中翻了一通,给我挑出一套最寒酸的来。我换上了这套衣服。这衣服不合身,毫无魅力可言,可它总是新的,而我正急着要衣服穿呢;没什么可挑剔的,我迟迟疑疑地说:
“要是你们能等两天再结账。就帮了我的忙了。现在我一点零钱都没带。”
那店员端出一副刻薄至极的嘴脸说:“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
……
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说:
“哦,那好;对不起了。”
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百万英镑》)
马克·吐温的这部代表作《百万英镑》,描绘的是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小办事员出海游玩迷失方向,遇救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身无分文,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凭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赌。在小说的结尾,小人物不仅活过了三十天,并且利用这张百万英镑发了一笔财,还获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
马克·吐温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其中决不缺乏一个智者的同情心。对于《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那对良心未泯的老者,《三万元遗产》中那对“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夫妻,我们笑过之后,感到的是悲悯,而不是鄙视。在读者看来,马克·吐温的美国味道很足,幽默、滑稽、诙谐,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因而男女老少都喜欢读。
然而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
马克·吐温是西部作家,他的创作素材都是在西部获得的。但美国当时的文化中心是在东部,西部作家的命运操在东部批评家手里。在东部批评家眼里,幽默家无异于滑稽演员,专长插科打诨,不能与当时的名家爱默生、朗费罗、霍尔姆斯等人并提。他们的文学趣味是斯文传统,斯文传统的绅士批评家怎么能赞成把流浪儿、黑奴当作主人公?行骗、宿怨、格斗怎能成为文学题材?赌咒、发誓、骂人话算什么文学语言?东部批评家可以欣赏马克·吐温的幽默才能,却不承认他有什么严肃的创作目的。
转机出现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重要作品出版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黑奴孩子吉姆和白人孩子哈克在逃往“自由洲”途中所遇到的种种“意外”,描绘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贫困和凄凉,严厉地谴责了种族压迫的罪恶行径,劝告和教育美国人民,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黑人。马克·吐温通过创作实践认识到幽默的作用,并且懂得怎样在理论上保卫自己。他指出“幽默家虽然轻松,却有一个严肃的目的”——“嘲弄虚伪,揭露伪装”,幽默家是“王公贵族、特权人物和一切骗人玩意儿的天敌,是人类权利、人类自由的天然朋友”。作为有影响的批评家,豪威尔斯指出,马克·吐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幽默家,在于“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这是他反复思考政治、社会可笑之处以后所采取的表达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完整地了解美国现实;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文章第一段中“爱与信仰”在文中是指什么?
结合文中引用的《卡县名蛙》部分文字,请用一个词指出《卡县名蛙》的主要写作风格。“马克·吐温的笔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卡县名蛙》这样的作品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然而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这句话?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你认为此誉基于哪些理由?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
试以文中画波浪线段落为例,赏析马克·吐温作品中“幽默的作用”。(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塔利班为何频繁制造绑架事件?
余智骁 张海波
①阿富汗塔利班近日绑架并威胁处决23名韩国人质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今年3月以来,陆续有意大利记者、阿富汗医务人员、法国人和德国人遭塔利班武装绑架。经过谈判,这些人质大部分获释,但也有一些惨遭杀害或仍被塔利班扣押。塔利班为何频繁制造绑架事件?
②分析人士认为,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深刻反映了塔利班的现状。绝大部分绑架事件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公路上,这说明塔利班在一些地区横行无阻,肆无忌惮。2001年美国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然而,经过几年休整,塔利班近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目前,在阿富汗南部和东部,阿富汗政府军和驻阿外国军队只控制着一些中心城镇,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被塔利班占据。就战斗力而言,塔利班与5万驻阿外国军队相比,差距很大。过去几年中,塔利班人员与外国士兵的死亡人数之比大致是20比1,两者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该组织才频繁采用绑架人质等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③采取绑架人质等极端行动,是想借此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但从实际情况看,他们曾绑架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的人质,但这些国家最终都没有从阿富汗撤军。在此次韩国人质危机中,韩国政府明确表示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是原定的计划,言下之意是撤军不是迫于塔利班的压力。塔利班采取绑架人质的行动,也是为了用人质交换塔利班囚犯。今年3月,塔利班绑架了一名意大利记者,在意大利政府的压力下,阿政府释放了5名塔利班重要囚犯,这名记者得以获释。由于这一做法受到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猛烈抨击,在后来的多次人质事件中,阿政府都拒绝释放塔利班囚犯。同时塔利班在一些有关人质的谈判中,还会顺带讹诈大笔赎金。
④韩国政府于21日将阿富汗列为“禁止旅游对象国”,对违反禁令者处以最高一年的有期徒刑或高额罚金。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为营救人质付出了不少努力。
⑤19日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后,提出要求韩国政府立即撤出在阿境内的200名韩国士兵。韩国政府21日对此作出回应,表示韩国驻阿军队将按原定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撤出。
⑥塔利班21日晚又提出新条件,要求阿政府释放23名塔利班囚犯,并警告说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塔利班武装将处死所有23名韩国人质。韩国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赵重杓率领的人质事件处理小组22日紧急飞抵喀布尔,会见了阿总统卡尔扎伊及其他阿富汗官员,商讨营救对策。韩国驻阿富汗使馆的几名官员也已赶赴绑架事件发生地加兹尼省,与塔利班武装展开谈判。韩国政府还一再强调被绑架的韩国人质此前一直在为阿富汗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而没有从事传教活动。
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1日专门打电话给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希望他能促成人质危机的和平解决,卡尔扎伊承诺全力以赴。
⑧在22日晚的期限到后,塔利班将期限推迟24小时。23日晚,塔利班表示,由于韩国政府及阿富汗政府仍在与塔利班积极谈判,处决人质的时间再次推迟24小时。
⑨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阿兹米将军22日说,阿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已包围加兹尼省塔利班扣押韩国人质的地点。塔利班发言人艾哈迈迪则警告说,韩国人质被关押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如果阿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强行营救,人质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但是,和平解决人质危机目前还面临一些障碍,例如是否满足塔利班提出的释放其被关押的23名囚犯的要求。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开头一段,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的第五段到篇末报道的内容,能让读者获得哪些主要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从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中,反映了塔利班怎样的现状?是强还是弱,抑或既强又弱?谈谈你的看法。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日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③我家后面的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青年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座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的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⑨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怀念是说不清的。
作者说故乡消失了“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文中具体指哪些“东西”?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八段两处的“文化形态”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开篇写“我”“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结尾又再写“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你怎么理解这样写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