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 A.孙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日本《东京新闻》曾刊登一篇通讯,题为《紫金山下的通讯》,其中写道:“向井(敏明)少尉与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的友谊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就算赢得锦标。”这一惨绝人寰的比赛发生在:
| A.1935年 | B.1937年 | C.1939年 | D.1941年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 A.提倡解放人性 | B.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
| C.注重社会民生 | D.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没有作用 | B.守旧势力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 |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民众的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1911年10月,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希望他能赞成共和:“明公之才,高出兴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即南北各省当局,亦无不拱手听命者。”事实上,袁世凯与拿破仑、华盛顿有本质区别,最根本的一点是:
| A.对共和制度的态度不同 | B.所代表的社会基础不同 |
| C.对军事力量的依赖不同 | D.对外国势力的政策不同 |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地步了。”《辛丑条约》中最能印证马士这一论述的条款是:
| A.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 B.允许各国在京使馆及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驻兵 |
|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D.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