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实行无敌国外交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敌人之声” |
B.“敌人之声” “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
C.“伙伴之声” “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
D.“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伙伴之声” |
如下图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朝核六方会谈 |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