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⑤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
A.②④ | B.①③ | C.②⑤ | D.①②③④ |
《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 |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羁縻府州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的管理机构 |
B.羁縻府州的首领是由唐中央政权重新任命的,官位可以世袭 |
C.羁縻府州管理下的各部落,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
D.所属州县通常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 |
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评价比较全面客观的是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 |
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大王 |
B.公元前230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 |
C.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行政 |
D.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小篆体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