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髯)门下学习。
1920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学写诗词。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他在听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
1925年,年仅27岁的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平生首次个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令上海书画界人士称奇不已,也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立足画坛、走上职业画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张大千为了广泛收集素材,曾三上黄山,两登华岳,数攀峨嵋,久居青城,对景写生,做画稿无以数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间,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中国古代名画展览代表,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1931年,张大千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再次引起轰动。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
为了寻求中国绘画的发展之源,1941年,张大千奔赴敦煌临摹壁画。此一去,竟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此间,张大千背上了巨额债务,但他克服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惊人毅力,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临摹了敦煌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历朝的壁画精品达三百幅;为敦煌莫高窟洞窟编号至309号,因此成为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位中国人。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文物保护、考证、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敦煌艺术重放光芒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秋,张大千离开局势混乱的四川赴印度举办画展前,儿子张心智曾以家中所剩敦煌壁画如何处置动问,他默然不语。张心智再问,他才说:“这200多幅壁画,当年我耗尽心血,来之不易。多次有人高价求购,我都柜绝。因为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日后总要交给政府的。此去我万一真的回不来,你就把它交给当权的政府来保管,只要他们真心热爱艺术,重视祖国文化遗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大千寄居阿根廷期间,在成都的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开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张大千去国远游几十年,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国家。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而他那挽袖挥毫、落笔拂须的神态,确也堪称一位表里相符的中国“文化大使”,为中国美术赢得了极高的国际荣誉。
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1956年张大千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他们倾情畅谈,切磋技艺,互赠礼品。此次“张、毕”会见,被西方报纸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
(选自《新西部》,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大千16岁的时候进入重庆“求精中学”学习;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到日本留学。先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后是为了学到绘画技艺。
B.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并获得了书画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这给了张大千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真正立足画坛奠定了基础。
C.1931年,张大千再次到日本参加了国际画展,并引起轰动。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高度评价了张大千的画。
D.张大千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他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的工程,并且为中国敦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E.张大千的中国画《秋海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获得了由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这是祖国首次赢得的最高荣誉。
张大千为中国敦煌艺术作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
为什么张大千堪称“中国文化大使”?
张大千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成就了画界“东张西毕”的一段美谈,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深知自己的个性,绝不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很多。简单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龙应台的文章,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
C.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龙应台写家庭情亲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E.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力,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有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传记的题目是“刚柔并济龙应台”,请分条陈述她“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
天河
王剑冰
①历史道路的远长,致使人的名字走着走着就走失了,还有村庄的名字、城市的名字。河的名字却不会走失。我现在就站在一条河边,它的悠久与宏阔让我有一种朝拜心理。
②叫做天河的水穿越了湖北省郧西全境,一路流出两岸的田园风光与山石奇景,还流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流出那么多织女样秀巧、牛郎般淳厚的后生。最先叫出天河的,不是李白样的诗人也有诗人气质,那是我们的祖先。这里不就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吗?正因为如此,说明这块土地上的人会有最早的传说,传说绝对来自生活中景、生活中人、生活中事。儿时我十分相信姥姥讲的故事,极为向往天河。葡萄架下一群孩子屏息静气的表情,还深深留在记忆中。
③这是一个浪漫而神迷的地方,男孩女孩相约而来,天河边谈爱,天河里嬉耍,构成一个个咏爱的故事。秦观没有来过,他只是想象出了那首千古绝唱,若与苏小妹那段浪漫发生在天河,小妹出的定是另一个对子。
④人类的衍生总是根系纠结。一群日本人沿着汉水艰难地跋涉。七夕传说也在他们心中久存,多年的研究使他们觉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产生于天汉相汇处。只是山路越来越崎岖,雨越来越大,寻根之旅不得不终止,他们后来才知,天河已在咫尺之遥。
⑤如果不是最近开通的高速公路,山高路险之地没有多少人能走进来,现代的工业文明与生活方式多少年都离此很远,以致水质如此晶莹透澈。这水在不远的下游汇入丹江水库,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北中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民族源流。
⑥沿河的乡野,屋宇散落着自然,花草蓬茸着微风。稻田像一个个唱片,水牛旋转着唱针。一个女子,屋前默默做着针线。走过去招呼,竟招呼来一杯好茶,山里的热情和秀美使这个早晨变得温馨。交谈得知,名叫巧女的还是个新媳妇,婆婆娘家同她家一个村子,婆婆是当年七夕时在河边同公公相识,后来婆婆就回村为儿子挑了一个媳妇过来。不知道婆婆与公公相识的细节,眼前浮现出多种可能的影像。巧女说七月七到来时,曲曲长长的天河会聚起很多女孩子。说这天织女会传授给她们更多的爱意和工巧。小伙子也会在河对面走来,赶这七夕的热闹。河里一个巨大的石头,传是娘娘投下的玉簪。簪子没有将心隔开,反成就了一个个佳话。河两岸的山上,有石老人与石婆婆见证着。还有丛丛葡萄林,郧西人爱种葡萄,葡萄多了就酿成酒,酒就叫“织女红”。
⑦这里有上津、香口、观音、涧池、夹河的地名,充满神秘的美质。此天女下凡地,或与女子的水灵有关。唐时就有一件事:为皇宫挑选的上百美人因安史之乱而阻留上津,美女就代代衍生在了天河四周。让人养眼的天河,处处是清新柔美的好颜色。
⑧很想找到天河流去的地方。沿着这条水,走到尽头竟是汉水。两条有着民族渊源的水构成清流相聚的胜景。“天汉”也成为一种天文地理文化相交的符号。牛郎庙在天河峡谷之上随时间老去,老去的还有天河旁的古街,很多门楣塌落,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繁闹。居住在这里的人已经很少,但他们却记着老辈人传下的传说。随处都是精美的石头,河边随意捡拾都可读出所思所想。我就这么得到了一块梭子样泛着银色斑点的石条。
⑨有人在河中使船,是从天河下来直到汉水对岸的渡船。一红衣少女站在船头,风撩动了她的长发和衣衫。她碎步移去的小路不知通向何方,一晃那船也不见了踪影,唯留深深长长的两条水在翻涌。拿着捡到的梭子走上牛郎庙的时候,一群鸟自头上飞过,人说那是喜鹊,不知道为什么,喜鹊在郧西天河尤为多。
⑩夜,沉静的黑笼罩了世界,感觉到空无的放大。天空愈显高远,有一抹星的河流隐现,那是银河。俯首天河,一水碎银。这时感到夜也是存在,是有的一切。站在天汉相交处,站在汉魏古诗中,站在延续千年的传说里,站在天地对应的方位上,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恍惚与幻觉。
(11)谁在船上唱一支歌子,不知是久传还是新编的,词意听不大清,味道却足。
(12)我的家呀一条河,美丽的名字叫天河,牛郎织女天河上,喜鹊搭成万年歌……
(13)天河,它连同着爱情一道永恒。(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天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有古人类化石,还有“牛郎织女”等灿烂的传统文化。
B.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天河,尽管开通了高速公路,但为了自己清纯的水质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拒绝了现代工业文明。
C.天河是一条多情的河,这里的一事一物都情意绵绵,这里的葡萄酒叫“织女红”,头顶飞过的鸟叫“喜鹊”,就是河边的石头也人格化了。
D.天河的女子长得水灵,除了她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之外,还与其遗传基因有关,因为在唐时有上百名选入皇宫的美女因安史之乱而留居在这一带。

E.作者将天河美丽的田园风光、山石奇景与很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风景与风俗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情画卷。
结合全文,概括出“天河”民族源流的两种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怎样表达自己对天河的情感的?请结合文本前四段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至性深情
鲍尔吉· 原野
深情是汉语里面的一个好词。它没说情的状态,比如纯情、虚情、豪情,而说情的尺度——深。
什么样的感情可谓之深情?此情不必去找,深情必是沉潜之物,找不到。找到的大多是假装很深的情,谓矫情。
多年前,我读丰子恺的文章和画,被打动,却说不出自己被打动的理由。感受像水里的鱼,观其悠游,伸手一抓就没了。丰子恺画他家的儿童阿宝把鞋子脱下给四脚凳穿上,曰:“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他写道,夏日赤膊,阿宝初见他的腋毛被吓哭了,以为父亲是黄鼠狼。丰子恺这一类的妙笔多得很,不止是童心,还有慈悲心,又有悠然婉转的美。叶圣陶说“子恺的画给了我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朱自清在《子恺画集》的跋中,说子恺的画“落落不羁,细腻风流,没有一幅不妙”,这跟没说一样。俞平伯评子恺的《翠拂行人首》这幅画看不出人行,应改为《翠拂人首》。《清明上河图》也看不出人行,不是电影,怎见人行?朱光潜为丰子恺嘉兴画展作了一篇文章,说子恺“性情深挚”,说他的作品是其“至性深情的流露”。我闻之豁然开朗。这个词几乎就是为丰子恺而造的——深情,我说不出,别人说出而后释然。
画过《晚钟》、《拾穗者》的法国画家米勒当年是个穷困人。他住在巴比松森林自己盖的房子里,一边种土豆谋生,一边画那些跟他一样穷困的人。他的朋友、思想家卢梭到森林里看他,掏出一把糖果给他的孩子们,孩子们高兴地尖叫。卢梭写道,“米勒笑了,眼里含满了泪花,却一言不发。”什么人含着笑一言不发,眼里蓄满了泪水?那必是一个深情的人,如米勒。
读论语,不时读到孔子谈论颜回的话。比如孔子对子路说,在学习上咱们俩都赶不上颜回。他说颜回不迁怒于人于事,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孔子夸颜回过着别人难以忍受的粗简生活却不改其乐。一次,孔子说到颜回,不禁大哭起来。弟子说您过度悲伤了。孔子反问,悲伤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悲伤,还要为谁悲伤呢?“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我以为,这是论语中最好的文字之一,尤其是“子恸矣!有恸乎?”六字,恳挚传神。孔子大悲却不知己悲,他也是一个深情的人。
深情者,最常见男女之情,要死要活的人太多。但我这里议论的不是这一款情。男女之情乃私情,糊涂人也做得出来。我是说有那么一种人,天生情深,寄之万物,恋恋不舍。我觉得这是一种天赋。我一直把动词的“赋”当成“给予”理解。天赋才能,天赋美貌,都是老天专门送给一个人的礼物。听一听斯美唐纳的交响曲《我的祖国》,我一次又一次被打动。斯美唐纳对祖国竟有如此深情。我曾说“我也爱斯美唐纳的祖国”,被人当成笑话。有爱别人老婆的人,岂有爱别人祖国的人乎?我爱捷克,是因为斯美唐纳情深。小国捷克有斯美唐纳这样的儿女,该是何等幸运。一次吃饭,一位30多岁的警察哼唱斯美唐纳《我的祖国》的旋律,竟哭了,十多分钟不能止。我默默视之,并生敬意。又见一位深情人。
深情者情深。这么大的情可能是负累,让他遭罪。他们还要有勇敢的心面对自己丰沛巨大的情感。深情的特征是压制自己的情感,不让它流露。人们见到的是节制过的情感,见出其深。杜甫、托尔斯泰、契诃夫皆为深情人。当代的马思聪、艾青、牛汉也在此列,都遭过不少的罪。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好的作品都是以情深来打动读者,流传后人的。
B.追求深情的文学艺术家没有谁不是性情中人。
C.诚挚的情感是老天爷赋予人间每个人的。
D.青壮年警察也因深情的《我的祖国》而哭泣不止。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丰子恺的画,朱光潜悟得最透,叶圣陶次之,朱自清和俞平伯则不如前二人深刻。
B.弥勒为绘画艺术而居住森林中,被朋友卢梭赞叹为眼里含着泪花的深情画家。
C.颜回不迁怒于人,不犯二次相同的错误,孔子觉得自己和弟子们都应学习颜回。
D.捷克音乐家斯美唐纳以其情深创作出的《我的祖国》打动了作者和年轻的警察。

作者认为艺术家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至性深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方阳光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8)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元,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像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的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2分)

品味文中划线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含笑:
(2)凝视:
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

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