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总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占有了我们,我们也创造了新的历史文化。这说明了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
②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也是人的主体
③人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也有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思维活动其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与“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所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介绍了“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成就,说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这表明()
①科学构想源自实践,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②实践高于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发展的,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客观的,真理能够精准预测现实的发展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正取代哲学发挥指导作用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秦大河博士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直被公众所质疑的理论: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在过去的50年里变得越来越频繁,报告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被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见()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B.认识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认识结果的差异 |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
D.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
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