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牵挂
吕秀芬
冬天的阳光浅浅淡淡的落在桌上,几根干枯的枝条在浅浅的光线里不声不响地摆动,似丝丝缕缕的烟雾,明明灭灭。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其实,在许许多多这样的日子里,就有许许多多牵牵扯扯丝丝连连的牵挂如蜂蝶般扑来……
好几年前的那个下午,忍着痛彻骨髓的苦痛,从心上摘下一个小生命,同时,也把心智给了他。从此安闲静谧的日子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平平庸庸。倚床读书的雅兴被夺走了,对一页页稿纸的依恋给挤没了,无论怎样焦躁,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抛舍不下那双不掺任何杂质的黑眼睛而依傍依恋于自己的心的沃野。无一日不记挂着书呀笔呀,而又无一日不被尖利的哭声揪回,心便被牵来扯去。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连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
于是,狠狠心,在他刚满两周岁的那天,如一个“包袱”般把他推到幼儿园阿姨的怀里。即刻,心便交给了天蓝地远,真想欢欢实实地打个滚儿,一头扑进属于自己的自由。
怎么都没有想到,要重新走进从前的无羁无绊己是不可能了。刚坐进办公室,心便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一下,于是,推给阿姨那一刻孩子使足力气的哭声清晰起来,甚至能够想象他是怎样挣脱阿姨的怀抱而显出痛苦无奈的样子,就坐不住了,趁中午孩子午睡时几次去幼儿园趴在窗子上偷偷地瞧。一次被阿姨给“捉住”,站在阿姨面前,竟无法掩饰无法言语,如孩子般哭了起来。
心不再完完整整属于自己而同时也属于另外一个生命。
日子如针针线线,串连起烦烦恼恼琐琐碎碎。终于是觉得累,不愿总跟在他的后边絮絮叨叨怎样的不听话,刚刚收拾完的屋子又弄得一团糟。寒假来时,打算把他“遣”回乡下他奶奶家。他也欣然,临走时竟冒出一句令人感动不己的话:我走了,也让你省心几天。我也欣然,我将重新归于清静。
带了足够的吃的,无一不想得周到。把他送到车上,站在车下却不敢面对他,怕那瞬间的交流勾引出心底的灼热。突然记起几天前他曾跟我要钱买糖葫芦,急忙跑出车站,街上竟没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往日如戟般交叉于街两旁的糖葫芦都哪儿去了,莫名地恨起卖糖葫芦的。跨进一小店,来不及选择,买了包红红绿绿的糖果,平时是绝不许他多吃糖的。车己启动了,顺着车窗通过几只手把糖递了过去。
晚上下班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无心思做任何事情,只是一遍遍体味往日进门时有个身影扑面而来的感觉。屋子有些暗了,且有些空旷,觉得心无着无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十年前,我从母亲身边走开时,她也如今天的我一样无法把心存放进来吗?我离母亲是千里之遥,是十年之隔,而孩子离我仅仅是百里的乡下,一个寒假而己。母亲思念我是在端起碗筷之时,是在睡梦醒来之时,是在日出日落之时。当她因了我而灵魂无法安宁时,当她站在矮墙边独自品味那遮天遮地的苍凉时,她是望着远处的云还是望着远处的山……
我想,能够离开母亲的是孩子,而永远离不开孩子的是母亲。(选自吕秀芬散文集《无边的早晨》,作家出版社)作者所写“牵挂”的内涵非常丰富,请你说说本文都写了哪些“牵挂”。
文章详写了两个事例来表现“牵挂”之痛、“牵挂”之深。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读第7段,再联想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过铁路买橘子的情景,请你先谈谈它们在情节上的相同之处,再说说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
①情节上的相同之处:
②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 品析语言。
(1)于是就有缕缕的心事,悄悄地爬进爬出。(用“爬进爬出”写心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于是,坏心情一个接着一个串联起来,如和尚手里的念珠。联系生活实际,结台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你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今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灰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曼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等方面广泛应用。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11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12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选自《优秀千字散文选》)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跃上了父亲的船。
(2)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小题。(共13分)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用简短的话概括前两个故事的内容。
答:“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第三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第一个故事说“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说“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歉疚”“内疚”有什么区别?
答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白杨礼赞》节选,回答小题(共14分)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①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④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答:阅读第②段,从文中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①描写白杨树自然特征的词语有:笔直挺立
②表现白杨树拟人特征的词语有:努力力争上游文中说白杨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做简要解释。
答:阅读第四段,从文中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①伟丈夫的特点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与挺拔
②抗战军民的特点是:朴质,严肃,放声诵读第④段后,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
含羞草为什么不羞了
在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路旁长着一株矮小的含羞草,只有六、七寸那么高,茎还没有筷子那么粗,但挺直,并长着许多刺儿。茎上像塔松一样生出七、八根分枝,分枝的两边长出许多排列整齐的叶柄。叶柄上边叉长出一对像松树一样的叶子。说它是草,其实它的外形倒挺像小树。含羞草可有趣啦!每当轻轻地用手指头动一下它的叶子,它就会难为情似的把一对对叶子合拢起来,叶柄也低垂下来,过了一会,它叉慢慢地张开,再神气地竖起来。有时下雨,雨点滴在叶子上,它也会马上合起来。真有意思!因此,我们特别喜欢拨弄它,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争着去“羞”它,看着它“害羞”,觉得有无穷的乐趣。
今天早晨,骆宁抢在我的前头,蹲下身子去拨弄含羞草,忽然,她惊呼起来:“你们快来看呀,含羞草不羞了!”我和张志玲跑上去,果真含羞草纹丝不动,整株含羞草都没有合起来,我和张志玲又拨弄几下,奇怪!含羞草真没有合起来。它的脸皮“厚”了起来。含羞草的叶子怎么不合起来呢?大概是天气冷了吧?我立刻把这一闪而过的想法否定了。记得几天前我偶然碰过一簇含羞草,它的叶子很快就合上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上午放学回家,妈妈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要我去买两节来。我突然想到了:含羞草和电池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电池的电会耗尽,含羞草里的使它“害羞”的那种物质会不会也会耗尽了呢?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但还不能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它,心里总有点不满足。
下午,我找来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看,才知道这个秘密。原来含羞草的小叶柄、大叶柄和复叶柄与茎轴相连的地方叫叶枕,叶枕内部细胞含有水分,当我们碰叶片时,叶枕上部细胞内的水分便流到别的细胞空隙去,叶枕上部就褶皱起来,于是,含羞草就出现“害羞”的状态。但是,我们经常连续碰它,使它的叶枕内的细胞液都流光了,而它还没有补充过来的时候,就出现了“不羞”的情况。
没想到,小小一株不起眼的含羞草也蕴藏着如此有趣的科学,看来,平时还得多注意观察和学习啊!文中划线句子“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争着去‘羞’它,看着它‘害羞’,觉得有无穷的乐趣”。这里的“羞”指的是什么?“害羞”指的是什么?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用手指头动一下它的叶子,它就会难为情似的把一对对叶子合拢起来
(2)奇怪!含羞草真没有合起来。它的脸皮“厚”了起来。含羞草为什么会“不羞”了? 请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