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不识故乡路
于其超
①我在故乡只生活了14个年头,对于故乡的记忆好像只有那条沙黄色平直的土路和在那土路上蹒跚着的母亲的身影。
②我5岁时父亲随抗日部队远走了,再没有回来。母亲便在无望中守着活寡。她不甘家徒四壁的凄冷,便常带了我到15公里外的姥姥家去住。姥姥也是从年轻寡居,但我有舅有姨,还有舅家的表弟表妹们,比我家热闹得多。憨厚的舅舅很敬重我母亲,也爱怜他这个外甥,我在这里能得到特殊的照顾和呵护,幼小的我视姥姥家为天堂,总涌动着对姥姥家的向往。那15公里光亮的泥土道就被我那双小脚板踩熟了。起初总是母亲牵着我的手,听着我那小脚板在她身边“呱唧呱唧”地响,这声音唤起母亲的惬意和希望。碰到小坑洼,那温暖的手只轻轻一提,我就蹦过去了。母亲笑,我也笑。路漫漫,但我们母子在跋涉中总洋溢着欢乐。大些,我开始不耐烦母亲那双小脚的蹒跚,常常一个人欢蹦着跑到前面去,把母亲甩得老远。
③这条黄土大道平躺在农田中间,道中央是两条深深的木轮铁瓦大车压出的辙沟,它就像火车的铁轨一样,伸向望不到边的远方。辙沟两边是十分坚硬光滑的人行小道,再外面便是被踩平了的野草了。这种草生命力极强,根须多而深固,不易拔出来,道两边长着这样的草,雨天也好走,踩在上面沙沙响,不沾泥。
④我是14岁跟八路军走的,辗转南下,后来在江南当兵。母亲不堪孤独,也到青岛一家猪鬃厂做工去了。后来我调离部队,母亲也退了休,到了离故乡两千里之外我的任上,一呆就是40余年。母亲曾几次提议要我陪她回趟老家,姥姥虽早已作古,母亲愿我们娘俩再走走那15公里的土路,去看看我舅和我那些表弟表妹们。但我总以工作忙为由,没有满足母亲这一心愿。后来母亲以89岁高龄而终,始终没能再回我山东老家。弥留期间还讷讷地要我回姥姥家看看。
⑤那条土路母亲算走到了尽头。可是着母亲临终的嘱托,那条黄土路仍在我的心上。
⑥古稀之年,我思亲思乡情绪泛滥,凄凄然不能自已,硬是拗了女儿们的意思,孤身一人乘火车又倒汽车经一天一夜颠簸,兴冲冲地回到故乡,目的是想去再寻找那步行15公里土路的情怀。未料希望落空。因为那土路,连同那遍野庄稼,一概没有了踪迹,而为宽阔的柏油路、林立的高楼和一道道蔚为壮观的蔬菜大棚所替代,高高的大棚中竟然有果树、有爬上架的西瓜。啊,故乡已是一番新的天地。
⑦我握着表弟表妹们的手,端详着他们霜发斑驳依然满面红光的喜悦神情。舅已步履趑趄,老态龙钟。望着舅,又想起母亲,以致眼眶发酸,泪珠竟沿双颊滚了下来。
⑧我在舅家住了5天,走时大表侄用他的小汽车送我去50里外的潍坊火车站,我向他提议让我走一段先前那样的土路,表侄面有难色,笑着摇头,他腼腆地不无歉意地说:“表大伯,就算咱转遍全市所有县区,也找不到那样的土道了。以后这里还要修铁路支线呢,蔬菜水果可以直发广州、港澳。说不定您下次回来,坐着火车就可以直接到家门口了。”
⑨我倚在小轿车的坐椅靠背上,品味着车轮在平坦的公路上那沙沙的声音,微微合眼,两幅图画同时在我脑海屏幕上出现:一条辙沟很深的黄土路,小脚的母亲在上面趱行;一条是路基高高的铁道,满载的火车如长龙一样呼啸而过。一个是记忆,一个是憧憬,两幅图画都如现实一样清晰而真切。它们共同为我诠释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深刻涵义。
全文围绕“故乡路”重点记叙了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那条土路母亲算走到了尽头。可是着母亲临终的嘱托,那条黄土路仍在我的心上。”这句话用词精当,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和”与“压”的妙处。
文章的题目是“不识故乡路”,可在前面几段却清晰地记叙了“我”14岁以前在故乡的情景,这是不是不符合题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篇末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段梅红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

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

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餐饮浪费;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    ;二是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厨房浪费、    等方面。

(2)第③段中加点的"仅""就"不能删除,为什么?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有情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一次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

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现代文阅读。

莽昆仑

墨村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 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决定退伍→①    →②    

(2)赏析句子。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    描写,作用是    

②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其作用是    

(4)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现代文阅读。

这样的成功最动人

杨新军

①朋友圈热传过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挤垮了多少人,打败了多少人,摆平了多少人,而是看你帮助了多少人,服务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诚哉斯言。

②成功绽放在共育共享的枝头,这样的成功总能赢得大众尊崇。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国防军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火炸药专家王泽山、为突发传染病防控构建堡垒的侯云德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多个科研团队受奖。广大网民一致点赞,有留言说:"这是当今中国真正的成功!"这些成功之所以得到大众推崇和盛赞,源于研发团队一心只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共同奋斗,源于研究成果惠及人民、彰扬共享的主题,源于共建、共创的精神。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火了""红了",却得不到祝福,越"成功"越烦恼。究其原因,偏离立已达人的成功,只能带来一时满足,无法享受精神的愉悦;沉迷追名逐利的成功,只会纵容"只要你有钱和谁都有缘""只要你有权和谁都能欢"的观念横行,进而造成价值观扭曲变形,最终反受其殃。

③有人说,古人眼里的最大成功,是"三不朽"的集大成: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立德,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立功,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立言。放在现代语境中,这就是功业与美德交响的天籁,是同行奔小康、同心创大业的乐章,是美好心灵开拓人生之路、旷达胸襟开创崇高事业。集大成者,往往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需求和人民渴求,靠实干起家,用爱心开路,关爱关照社会,成全成就他人。官员大成不是加官晋爵,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裕禄、黄大发勤政为民,深得人民拥戴;学者大成不是声名显赫,而是培养多少人才,助推多少事业,黄大年、钟扬、黄旭华默默奉献,却勇攀高峰、造福世人;商人大成不是腰缠万贯,而是繁荣百姓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那些让百姓享受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家,那些鼎力公益的慈善家,都值得我们喝彩和敬佩。

④众人划桨开大船,成功不是孤独前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头,是价值追求的碧波清流、正气浩然的中流砥柱。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领,若没有良好的品行操守,缺乏默契的团队精神,很难抵达人生的成功彼岸。 忧伤着你的忧伤,牵挂着你的牵挂,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样的成功方能赢得大众的喝彩、人民的掌声

(1)请简练概括题目中"这样的成功"指的是怎样的成功。

(2)第②段采用    的论证结构,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       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

(3)与第④段划线句子表达的思想境界最接近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现代文阅读。

天问一号本领强

张蕾郭睿

①与月球探测任务相比,火星探测不仅要面临最远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而且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有较大差异。火星大气稀薄,受季节、昼夜、风暴等影响非常不稳定;火星表面地形复杂,遍布岩石、斜坡、沟壑等障碍物;火星尘暴较地球更为严重,而我们没有火星大气模拟实测手段,也没有经过飞行验证后的数据……这些因素给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带来了极大难题,安全着陆风险非常高。

"未知9分钟"

②要想平稳地降落到火星表面,就要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慢下来。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而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且不稳定等问题。

③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天问一号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将下降速度减掉90%左右,这个过程需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每秒100米时,通过反推发动机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④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比月球表面环境更复杂。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未知9分钟"。

⑤目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有5成左右,大部分失败都折戟在"进入/下降/着陆(简称EDL)"这一阶段。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就是EDL,这个过程需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

_________

⑥天问一号能够翻越"万水千山"成功着陆火星,有件"法宝"不得不提,就是身上那件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历时两年精心研制而成的银色"冲锋衣"。

⑦天问一号在向火星靠近的飞行轨道里要经历多次温度循环变化,其中,最高温达100摄氏度,最低温可达零下120摄氏度,这样一个温差200多摄氏度的环境对天问一号内部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极大。此外,空间的高真空特性使得天问一号在面对太阳的持续辐照下无法像飞机那样通过热对流或热传导传递热量,因此其向阳表面的温度会持续升高,造成与背阳面的巨大温差。这种工况导致着陆巡视器内部温度严重不平衡,使得天问一号内部的"五脏六腑"有的处于寒冷环境,有的处于高温环境,更不要说外部空间里持续不断的高能紫外线与电离辐射对其外表的损耗损伤了。

⑧因此,给天问一号穿件特制的"冲锋衣"就显得尤为必要。研制人员介绍,这款"冲锋衣"学名为"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拥有对太阳光谱辐照的反射能力以及自身的红外辐射特性,能够有效减少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内部造成的温度影响。与其他热控涂层一样,"冲锋衣"通过极低的太阳吸收比,可以长期有效地反射太阳辐照而来的绝大部分能量,有效解决天问一号内部冰火两重天的问题。不同的是,"冲锋衣"不仅低吸收而且低发射。我们通过降低热控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减少真空环境下舱内向外界的辐射漏热,保证着陆巡视器内部设备正常运转的温度,让天问一号的旅程更加安全与舒适。

"红色星球"荒野求生

⑨如果只是看图片,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并无异。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这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3倍还多。如野兽般凶猛的烈风会掀起大量沙尘甚至石块,让祝融号火星车的"眼睛"蒙尘,"翅膀"也不再灵活。此外,火星表面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因此火星车在行驶时必须小心翼翼,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上的迟滞。

⑩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他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

(1)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分成三部分,请给第二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

(2)阅读文章第①段,概括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最主要的难题和风险:火地距离遥远、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从而将    说明得更加具体可感。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探究我国航天工程中的命名特点,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节选自屈原《天问》)

材料二: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有一种卫星导航叫"北斗";有一种探月工程叫"嫦娥";有一种月球车叫"玉兔";有一种火星车叫"祝融";有一种暗物质粒子测探器叫"悟空";有一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系统叫"鸿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甲)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乙)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材料二】

(甲)当动物体接触到疫苗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病原菌的抗体;当动物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就会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乙)疫苗注入人体,就好比小股敌军侵入,能够刺激国内进行战备动员,生成自己的军队。当再次遭遇大量敌军时,人体就会生成更多自己的军队,对抗并战胜敌军。

【材料三】

(甲)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带领团队,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他70年来共施行手术16000余例,帮助无数人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乙)吴孟超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医生,我的目标和理想是早一天摘掉戴在中国人头上的'肝癌大国'的帽子,让我们的人民健健康康地生活!只要能拿动手术刀,我就要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了手术台上,那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丙)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吴孟超,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材料四】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抗疫的重大战略成果无疑为世界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注入了信心。中国市场正在恢复,国家经济显现出韧性,中国取得的成果让世界对抗击疫情更有信心。

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后,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有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防疫物资已被送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保障,堪称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坚定与世界携手抗疫,提供了有益经验。

(摘自2020年9月9日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1)阅读【材料一】中清代两位名医各自撰写的对联,从内容上归纳出二者的共同之处。

(2)学校要组织入村志愿宣传活动,讲解新冠疫苗抗病原理。作为志愿者,你会从【材料二】中选择哪段文字进行解说?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参照表格中已有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材料

表达方式

内容

A

B

描写

目标与理想

C

D

(4)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5)阅读四则材料,归纳现阶段要取得抗疫胜利需要哪些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