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社会上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 |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
C.分封制的实行 |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 | 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 B. | 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
C. | 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 D. | 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
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魏源在下图所示著作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 | 自强与求富 | B.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C.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D. | 民主与科学 |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
C. | 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
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势力消长的示意图,哪一幅是最准确的?
A B C D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 |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 B. |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C. |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 D.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