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陪衬人
埃米尔•左拉
在巴黎,一切都能出卖:愚笨的姑娘和伶俐的女郎,谎言和真理,泪水和微笑。
杜朗多是一位百万富翁,具有独创精神。一天,他萌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开个代办会拿丑来做买卖。在街上,他前面走着一美一丑两位姑娘。一望之下,他领悟到那位丑陋女子正可作为那位漂亮女子的装饰品,这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为采办一批“货物”,杜朗多费心劳神。他在楼道里、树干上、僻静的角落贴一些上写“征求丑女登门应募”的字条,倒还真有二十五六位漂亮姑娘,哭哭啼啼地来要求工作。她们面临要么挨饿,要么卖身的绝境,巴不得找一个正当职业以自救。这样的结果使杜朗多懂得:只有美女才有勇气承认她们无中生有的丑,而丑女永远也不会找上门来。
杜朗多雇了六七名掮客,对巴黎丑女来一次全面征募。这些掮客很会对症下药:对方急需钱,他们就单刀直入;和绝不至于挨饿的姑娘打交道,就委婉一些;有些事对讲礼节的人来说是沉重负担,他们却视若等闲,比方说走上前去对一位妇女讲:“太太,我要按天买你的丑。”
杜朗多每天上午验收前一天采购到的“货物”。他身穿黄色睡衣,头戴黑缎子圆帽,四肢舒展地坐在安乐椅中。新招募来的妇女,在他面前一个一个地走过。他身体后仰着,眨眼示意,脸上不时有反感或者满意的表情。有时他甚至站起身来,摸摸招募来的女子的头发,瞧瞧她的面孔,就像裁缝摸摸料子,杂货商察看蜡烛和胡椒的质量。如果被检验的女子相貌真的蠢笨而迟钝,杜朗多就拍手称快,向掮客祝贺,甚至要同那位丑女拥抱。他只录用长得一副令人望而生厌、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面孔的女子。
代办所终于人马齐全,杜朗多便贴出广告——
杜朗多陪衬人代办所
巴黎M街十五号(营业时间为每日上午十时到下午四时)
兹宣告,敝人发明一种新的饰物,其神效可使夫人之天然风韵平添异采。倘夫人不弃,屈驾光临,廉价一试,定会满城倾倒!届时,最丑陋之货色将呈现于夫人之面前,任您视自身之美貌,挑选相应之丑女,使之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价格:每小时五法郎,全天五十法郎。
谨致以崇高敬意。
杜朗多
注意:价格公平。亲爹亲娘,叔伯姑婶,一视同仁。
广告的功效果然巨大。从杜朗多贴出广告的第二天起,代办所每天都挤满顾客。她们乐不可支地带走自己挑选好的陪衬人。天晓得一位美女倚在一位丑女的臂上有多少快乐?她们即将在别人的丑陋衬托之下增加自己的姿色了。
一位贵妇人前来,营业员把“商品”陈列出来任她挑选,并婉转地发表一点意见。这贵妇把陪衬人巡视一遍,露出满脸鄙夷的神色,嫌这个丑得过分,嫌那个丑得不够,声言谁的丑也不配衬托她的美。营业员天花乱坠地夸奖这个姑娘鼻子歪,那个姑娘嘴巴大,尽管巧舌如簧,也是白搭。
又一位丑得可怕的太太来了,如果杜朗多在场,定会疯狂地以重金相聘。她要雇一个年轻而又不太丑的陪衬人,因为据她说,她只需“稍加点缀”就美丽无比。营业员简直无计可施,他们请她站在一面大镜子前面,让所有陪衬人逐个从她身边走过。结果,她还是荣获“最丑奖”,这才悻悻然地离去,并且还责怪营业员竟敢向她提供这样的货色。
渐渐地,顾客固定下来了,每个陪衬人都有挂好钩的主顾。杜朗多可以踌躇满志了,因为他使人类迈出了新的一步。
当顾客付钱给陪衬人时,后者心在“流泪”,因为她是奴隶,她容貌丑陋。可是,她又穿着华丽,跟风流场上的佼佼者形影相随;以车代步,宴饮于名家菜馆,与荚貌的淑女们以“你”字相称。天真的人还以为她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呢。
我有一个陪衬人,有着火一样的灵魂,她读过不少瓦特、司各特的作品。不知道有谁比多情的和渴求爱情、幸福的驼背的丑姑娘更忧伤了。可怜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她的面貌吸引了他的目光,但又把这目光转送到她的主顾身上,就好像把百灵鸟唤到猎人的枪口下。她为别人引来爱情,而她却得不到爱情的温暖。她的主顾在人前装做她的知心朋友,内心却是拿她当奴隶看待的。
当然,一个痛苦的灵魂于进步是无伤大雅的!文明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将来,也许人们会对杜朗多感谢不尽,因为他发明了一种装饰品,给爱情提供了方便。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虚构了一个人拿“丑”来做买卖的故事,叙事生动,语带讽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商品世界里悲哀的艺术图画。
B.杜朗多为求得合适的丑女劳心费神:贴字条,找掮客,穿睡衣,戴睡帽,亲自验看。他精心挑选后,才慎重发布广告。
C.杜朗多陪衬人代办所的广告特意强调“亲爹亲娘,叔伯姑婶,一视同仁”。这价格的公平反映了商品社会人们唯利是图的本质。
D.因为陪衬人的身份,那个驼背的丑姑娘不得不把心爱的小伙子拱手让给自己的主顾,尽管她既有文学修养,又多情善思。

E.美女的主动应募和丑女的有意避之,贵妇的乐不可支和丑女的黯然神伤,陪衬人表面的风光和内心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
小说中的杜朗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小说如何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 岸
[印度]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本文以一个小孩的视角行文,有哪些好处? (5分)
请联系我国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描写,探讨“对岸”是怎样的理想生活以及作者的追求(200字左右)(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两处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善用技术更须关注心灵
完整地再现现实世界原貌一直都是电影的努力方向。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让电影制作似乎变得“无所不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好莱坞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前传》中虽缔造了许多奇观,但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但给观众带来却是视觉疲劳。
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电影的根本仍然在其内容的创作,在于如何利用情节、语言、人物等电影元素,让观众产生生理上的视听愉悦和心理上的情感疏泄。观众对于电影等艺术作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遗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约瑟夫•斯特劳巴哈强调:“电影比包括小说在内的任何媒介形态都要关心故事的讲法, 只有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和难以忘怀的叙事内容, 才能吸引观众花大把的钱去看电影, 而且经常看了一遍又一遍。”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电影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而且终将令观众失去对电影产业的期待,远离电影院。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经历着与西方国家迥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体验,人们在寻找人生定位的过程中,期待一种有效的“指引”。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电影应立足国情,深入挖掘和宣扬观众普遍关心的主题,深度关注和聆听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期待,积极应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不断提高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运用技术力量,让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中飞得更高。
联系全文,下列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是近年来生产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性。
B.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强大的视听冲击力。
C.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
D.过分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的电影,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B.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但给观众带来却是视觉疲劳。
C.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致使电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
D.观众对于电影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遗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通读全文,谈谈电影制作应该怎样处理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大地的声音
向迅
①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②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③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唧——唧——啾——啾——此起彼伏,高低错落。
④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⑤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⑥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⑦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⑧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⑦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⑩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有改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描写清凉的初秋夜晚,以静衬动,营造了静谧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与议论作铺垫。
B.作者听出了虫鸣声中“哀戚和愁绪”,其实是作者对自己三十年来抛掷时间行为的反省。
C.文章语言优美,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难以不可捉摸的虫鸣声,让读者身临其境。
D.作者描写草籽可怜巴巴地冒出精瘦的绿色,批判了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对自然的破坏。

E.生命究竟短暂,但作者主张绽放生命的精彩,要像虫鸣一样用歌声构筑宽广的世界。
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归纳作者描写了虫鸣声哪些特点。
文章多处描写虫鸣的声音,为何题目是“大地的声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原因。
作者巧妙地借助“聆听声音”来表达文章深刻的主旨,可见聆听很重要。我们要怎样聆听呢?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伦理本位
梁漱溟
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则一面不知有团体,一面不知有个人。从社会结构上说,英美为个人本位之社会,苏联为社会本位之社会,中国恰都不是。过去中国社会,从其结构上看,非个人本位,非社会本位,乃是伦理本位。何谓伦理本位?本位即重点,个人本位重点在个人,社会本位重点在社会,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伦者伦偶,指相关系之两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在父则以子为重——是之谓慈父。在子则以父为重——是之谓孝子。以此类推,重点都放在对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义也。所以伦理关系,亦即是相互间之义务关系。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
这并非是空话,可从经济关系验之。试看个人本位之社会,财产既为个人所有,而社会本位之社会则其财产,主要属于社会(共产),中国人之财产,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社会,乍看粗看,似属于家庭,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孙也不分,是曰共财之义。兄弟间或伯叔与诸侄间,析产分炊,是曰分财之义。分财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财与贫者。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每个中国人,视其财产之大小,与对人关系亲疏远近,而必须负担或照顾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财产大,则负担之范围亦广,倘不践行此种义务,必遭社会指责。
中国自唐代以来,法律精详,为世界冠,但于物权债权则自来忽略,此与西洋自罗马法以来,爱讲物权债权者则相反。爱讲物权债权者,其财产总是为了自己享用。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在西洋遇事讲社会救济,政府要负责任。中国不然,一切问题消纳于伦理关系,彼此顾恤之中而不见。所以我说中国人的财产不属个人,不属社会,而是属于伦理的。
其次从政治上看,亦完全建筑于伦理。官则曰“父母官”,民则曰“子民”,为政则曰“如保赤子”,又曰:“以孝治天下”。说他是专制,说他是民主皆不对;专制是权在一人,民主是权在人人,中国根本不讲权,所以都不是。凡讲权者皆以自我为中心,而伦理则看重对方也。
伦理情谊为中国文化一大长处,那只是民族精神两特点之一。中国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点,即是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所谓讲理即讲是非,以利害隶属于是非,不以是非隶属于利害,此因中国自古以道德代宗教之故。宗教尚说祸福,祸福之含义在利害。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笼罩于宗教之中,不出祸福之念。近代思想开发,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祸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国自周孔教化以来,除以伦理情谊领导中国人外,便是发扬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义理为准。
譬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觉奇怪,不求饱求甚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字。“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
这种精神,并不只于读书人见之。不拘什么人都喜欢讲理评理。俗语说:“不欠钱粮不怕官,不亏良心不怕天。”此可见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为最高至上,虽天也不怕!与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伟大,为西洋人没有的。
下列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集团生活。
B.伦理本位相对两人关系而言,是指在中国家庭里彼此以对方为重。
C.伦理本位的社会里,伦理关系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没有权利。
D.伦理关系是一种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乃至祖孙间,财产是不分的,都属同一家庭。
B.中国人有与兄弟和朋友分财之义,还有分财与贫者之义。
C.为了情义,财产成为伦理关系中双方共享,但只限于家庭。
D.中国人彼此顾惜,不存在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救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治也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伦理看重对方,所以“父母官”并不讲权。
B.西洋人崇尚宗教,没有是非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人人生向上的伟大精神。
C.伦理情谊看重情义,坚守是非义理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安饱问题次于合理问题。
D.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精神是中国文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吸收并发扬光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