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D.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对于17世纪英国新的政治体制的确立,马克思指出: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由封建社会的人治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 |
B.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影响 |
C.建立在宪法原则上新型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取代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专制君主制 |
D.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
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
从适用范围来看,《十二铜表法》是主要用于
A.调整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
B.调整罗马人与外邦人关系的法律 |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
D.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