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 | B.宋明理学传播 |
C.社会上层倡导 | D.商品经济发展 |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最能支撑李约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 | B.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 |
C.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 | D.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宋朝时期的服饰一改唐朝“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老成持重和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 | B.程朱理学的影响 |
C.专制集权的强化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墨子的“兼爱”思想 |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