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北魏实行均田制 |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攀登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人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塔哥拉 | B.梭伦 | C.苏格拉底 | D.彼特拉克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中国焦点2006》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后世教育 |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欧洲联盟 | B.世界银行 | C.世界贸易组织 | D.亚太经合组织 |
科技创新是世界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知识源泉,而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科技发展和资产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下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 B.亚非拉地区的工业飞速发展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 D.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