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
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
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强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 |
时间 |
发动国家 |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① |
《南京条约》 |
甲午战争 |
1894-1895年 |
日本 |
② |
③ |
1900-1901年 |
德国等8国 |
《辛丑条约》 |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民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四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请回答: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2)材料二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战争的哪一次海战?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政治上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材料中这两个文献都出自近代中国哪一次运动? (1分)
(2)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描述的理想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分析其原因。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据材料二指出,这本书的特点
(4)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哪一个更符合时代潮流?
读图1-图4,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图1、图2判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4所设机构的主要目的。综合图1~图4,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1)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名言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孙中山为顺应“世界之潮流”主要做了什么贡献?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2005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哪些成就?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两则皆摘自 《高中历史必修I》人民教育出版社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