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小红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2)小红同学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下表,其中正确的是( )
A.实验1 B.实验2 C.实验3 D.实验2和实验3
实验 序号 |
物距/u |
像的性质 |
像距/υ |
||
实虚 |
大小 |
正倒 |
|||
1 |
u>2f |
实像 |
缩小 |
倒立 |
f<υ<2f |
2 |
f<u<2f |
实像 |
缩小 |
正立 |
υ>2f |
3 |
u<f |
虚像 |
放大 |
倒立 |
f>υ>2f |
(3)在实验中,若用一张不透明的纸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也只剩下一半 B.仍能成像,只是变暗一些
C.不可能成像 D.仍能成像,只是像上有暗斑
(4)如图所示,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图________,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
赵小刚为了验证自己的第一种猜想,于是将整个电路断开,仔细检查所有的接头处,并对其进行加固,用绝缘胶布将其包好.检查完毕后,重新接上电源,但电灯“忽明忽暗”的现象仍然没有得以解决.于是他否定了第一种猜想.
赵小刚为了验证他的第二种猜想,找到物理老师,从实验室里借来了实验仪器,想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他首先模仿家庭电路中的走线情况,连接了一个最简单的电路以便实验.(如图13)
(1)请你帮他还没完成的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他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边滑动,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小灯泡慢慢变亮.接着又反方向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小灯泡又逐渐变暗.赵小刚说:“电灯忽明忽暗是由于造成的”,由此,对其第二个猜想得以验证.
(3)赵小刚看到小灯泡上标有“3.8V,1.15W”的字迹.于是,赵小刚在电路中加接了一只电流表继续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格中有一空未完成,请依据图14将其读数填入相应空格内.
实验次数 |
1 |
2 |
3 |
u(V) |
3.4 |
3.8 |
4.2 |
i(A) |
0.26 |
0.32 |
|
灯泡亮度 |
逐渐变亮 |
由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赵小刚很快得出了这只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约为1.1227W.此时他想,在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至于相差这么大呀?灯泡上标的额定功率是1.15W,而自己实验求得的灯泡额定功率只有1.1227W,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恍然大悟.造成其错误的原因是.在一旁看热闹的爷爷此时终于发话了:“家里电灯暗些,说明电压低,这样我每天用电茶壶烧水就可以省电些.”爷爷的话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农网改造期间,赵小刚同学家里电灯老是忽明忽暗,冰箱的稳压器的指针也大幅度的偏转,还发出“嗒嗒”的响声.正置进入电学部分学习的赵小刚同学想对此现象探究个究竟,于是他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电路的知识,提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两种可能的原因.
一、提出猜想
(1)
(2)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通过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两同学发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打遮阳伞与在大树底下一样凉爽,因为都没有受到阳光的直射,起到了遮阳的效果;而乙同学却认为,遮阳伞下比大树底下炎热,这是人们的经验.
(1)你支持谁的观点?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2)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如图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象并回答:
(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_________;
(2)这种合金是_________物质(填“晶体”或“非晶体”);
(3)如图所示,BC段表示合金处于_________状态.
.当我们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能听到从壶内发出的声音,天翔同学对此作了专门的探究。
(1)刚开始,瓶内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厉。请你用专业的物理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随着瓶内水的增多,声音的。
(2)天翔想:这个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来的呢?他猜想,可能是水从高处落下时冲击瓶内水引起振动而产生的,也可能是水的振动引起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你认为还有其它的可能吗?请把你认为可能的原因填在后面的空格处(只填一种可能)。